永續環境

學者呼籲:地球面臨物種大滅絕,2050 年前地表一半面積應受保護

兩位知名科學家於《科學》(Science)發表社論,重申人口膨漲對大自然造成負面影響,許多物種因此面臨滅絕危機,各國政府應盡力設立自然保護區,讓大自然免受人為活動干擾。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目前全球人口約為 76 億,各界預估本世紀中葉人口將膨漲至 100 億。隨著人口增長,伐林、污染、引進侵略物種等人類活動破壞了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導致熱帶雨林及珊瑚礁面積驟降,並造成許多物種滅絕,科學家將其稱之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哈佛大學退休教授艾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甚至預言,到了 2100 年,地球將會損失一半物種。

全球生物多樣性危在旦夕,近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首席科學家喬納森·貝利(Jonathan Baillie)及中國國家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於期刊《科學》發表社論,指出應盡快更大規模保護陸地及海洋環境,以避免物種大滅絕及其所帶來的禍害。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E6%88%91%E5%80%91%E5%A4%B1%E6%95%97%E4%BA%86-%E7%A7%91%E5%AD%B8%E5%AE%B6-%E5%AE%A3%E5%B8%83-%E5%A4%A7%E5%A0%A1%E7%A4%81-%E7%97%85%E5%85%A5%E8%86%8F%E8%82%93-%E9%9D%A2%E8%87%A8%E6%AD%BB%E4%BA%A1/”]

物種保育國際公約

早於 1992 年,196 個國家就已在地球高峰會上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縮寫 CBD)。而在 2010 年,各國政府在 CBD 框架下制定《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成為近代物種保育進程的一項里程碑。

為了挽救物種滅絕的危機,各國政府於《名古屋議定書》設立了「愛知目標」(Alchi Targets),計劃在 2020 年前設立保護區,以有效管理地球 17 % 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 10% 的海岸及海域。

廣設自然保護區

貝利及張亞平批評「當前的自然保育程度完全未達到需要的水準」,只有 3.6% 的海洋和 14.7% 的陸地受到正式保護,距離「愛知目標」在 2020 年設立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除此之外,一項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嚴重干擾,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成效成疑,揭露了現今物種保育的不足之處。

2020 年 CBD 將於北京舉行會議,兩位學者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物種滅絕的迫切性,制定更遠大的目標。現時科學界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不足,例如未完全瞭解全球物種數量及其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加上科學界可能低估氣候變化造成生態災難的影響。因此他們建議,2030 年海洋和陸地的自然保護區應佔地表面積的 30%,並於 2050 年增至 50% ,才能停止對自然不可逆的破壞,確保地球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1. Baillie, J. & Zhang, Y. (2018). Space for nature. Science, 361(6407), 1151.
  2. Gabbatiss, J. (2018, September 13). Nearly third of Earth’s surface must be protected to prevent mass extinction, warn leading scientists. The Independent.
  3. Ceballos, G., Erhlich, P. R. & Dirzo, R. (2017). Biological annihilation via the ongoing sixth mass extinction signaled by vertebrate population losses and dec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30), E6089-E6096.
  4. Jones, K. R., Venter, O., Fuller, R. A., Allan, J. R., Maxwell, S. L., Negret, P. J. & Watson, J. E. M. (2018). One-third of global protected land is under intense human pressure. Science, 360(6390), 7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