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呼籲:地球面臨物種大滅絕,2050 年前地表一半面積應受保護
兩位知名科學家於《科學》(Science)發表社論,重申人口膨漲對大自然造成負面影響,許多物種因此面臨滅絕危機,各國政府應盡力設立自然保護區,讓大自然免受人為活動干擾。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目前全球人口約為 76 億,各界預估本世紀中葉人口將膨漲至 100 億。隨著人口增長,伐林、污染、引進侵略物種等人類活動破壞了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導致熱帶雨林及珊瑚礁面積驟降,並造成許多物種滅絕,科學家將其稱之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哈佛大學退休教授艾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甚至預言,到了 2100 年,地球將會損失一半物種。
全球生物多樣性危在旦夕,近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首席科學家喬納森·貝利(Jonathan Baillie)及中國國家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於期刊《科學》發表社論,指出應盡快更大規模保護陸地及海洋環境,以避免物種大滅絕及其所帶來的禍害。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E6%88%91%E5%80%91%E5%A4%B1%E6%95%97%E4%BA%86-%E7%A7%91%E5%AD%B8%E5%AE%B6-%E5%AE%A3%E5%B8%83-%E5%A4%A7%E5%A0%A1%E7%A4%81-%E7%97%85%E5%85%A5%E8%86%8F%E8%82%93-%E9%9D%A2%E8%87%A8%E6%AD%BB%E4%BA%A1/”]物種保育國際公約
早於 1992 年,196 個國家就已在地球高峰會上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縮寫 CBD)。而在 2010 年,各國政府在 CBD 框架下制定《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成為近代物種保育進程的一項里程碑。
為了挽救物種滅絕的危機,各國政府於《名古屋議定書》設立了「愛知目標」(Alchi Targets),計劃在 2020 年前設立保護區,以有效管理地球 17 % 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 10% 的海岸及海域。
廣設自然保護區
貝利及張亞平批評「當前的自然保育程度完全未達到需要的水準」,只有 3.6% 的海洋和 14.7% 的陸地受到正式保護,距離「愛知目標」在 2020 年設立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除此之外,一項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嚴重干擾,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成效成疑,揭露了現今物種保育的不足之處。
2020 年 CBD 將於北京舉行會議,兩位學者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物種滅絕的迫切性,制定更遠大的目標。現時科學界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不足,例如未完全瞭解全球物種數量及其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加上科學界可能低估氣候變化造成生態災難的影響。因此他們建議,2030 年海洋和陸地的自然保護區應佔地表面積的 30%,並於 2050 年增至 50% ,才能停止對自然不可逆的破壞,確保地球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 Baillie, J. & Zhang, Y. (2018). Space for nature. Science, 361(6407), 1151.
- Gabbatiss, J. (2018, September 13). Nearly third of Earth’s surface must be protected to prevent mass extinction, warn leading scientists. The Independent.
- Ceballos, G., Erhlich, P. R. & Dirzo, R. (2017). Biological annihilation via the ongoing sixth mass extinction signaled by vertebrate population losses and dec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30), E6089-E6096.
- Jones, K. R., Venter, O., Fuller, R. A., Allan, J. R., Maxwell, S. L., Negret, P. J. & Watson, J. E. M. (2018). One-third of global protected land is under intense human pressure. Science, 360(6390), 7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