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登山是去嘉明湖,很幸運有專業的嚮導帶領著我,讓我的第一次登山是收穫滿滿,也習得了很多山林相關的知識,因為走了昔日布農族獵人的捷徑,也讓我真真實實的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原始, 漫長的路程中總會遇到人有三急的狀況,但…在這遍地是植物的山林中哪來的廁所?不要懷疑,真的就是「就地解放」,我就這樣帶了垃圾袋,找了一個比較隱密的地方,用樹枝挖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坑」,並且將排泄物和土壤混合再掩埋恢復原貌,然後將使用後的衛生紙裝入垃圾袋中自行帶走,就這樣,第一次體驗到了在山林中解放。
而在路途中除了會發現一些遺留下的寶特瓶、糖果紙,也發現了香蕉、橘子等水果皮,起初我覺得水果皮就是滋養森林的養分,結果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嚮導說不管食用完的包裝、抑或是「水果皮」,只要是從自身所製造出來的,皆需帶下山。沒錯,「水果皮」也不能留下!!那為什麼水果皮不能作為滋養山林的肥料?原因是,第一,在海拔的高度不同時,細菌的種類和分解能力有限,垃圾不會消失;第二,有可能會導致動物誤食而中毒;第三,殘留的食物可能引發動物遷徙,而導致生態系混亂。
這讓我大開眼界,也是因為透過這次的登山經驗使我長了很多新知,也矯正我很多過往錯誤的迷思,以及產生要更加的來保護這片山林的慾望,將這些「無痕山林」的觀念傳遞給更多傳遞給更多的人知道。以下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無痕山林」這個名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它的發展又是如何。
『無痕山林』的歷史
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其概念是源自於美國的無痕旅遊,七〇年代開始,遊憩使用率的成長,開始對於自然環境及人文資源造成破壞,因此引起了美國相關單位的關心。管理單位也開始引用法令來規範,但觀察發現,與其使用硬性的法令規範,不如教導遊客正確觀念,鼓勵從實對環境低衝擊性的活動,於是低衝擊健行(Low Impact Hiking)、正確露營方式(Camping Practices)等觀念開始成形、被推廣。
到了八〇年代,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保育團體和社會大眾,開始合作提出無痕旅遊的行動概念,將對待大自然的正確觀念和技巧傳遞給大眾。
『台灣無痕山林』的發展
民國九十四年時,媒體大幅報導霞喀羅國家步道沿線,遊客在白石駐在所任意丟棄垃圾、任意在週遭如廁,遍佈的廢棄衛生紙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樣的訊息揭露,也引起社會關注以及對於遊客正確的環境行為進行討論,林務局因此展開了步道環境優化的工作。
民國九十五年在林務局舉辦了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Leave No Trace(簡稱LNT)的議題受到廣泛的迴響,此活動也透過網路票選命名為「無痕山林運動」,且同年發表了「無痕山林宣言」,期望藉由產、官、學界共同的參與和努力,能夠讓山林的愛好者在這片土地的同時,亦能夠不對山林環境造成傷害。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s://tomorrowsci.com/
相關文章:
- 登山指點迷津就看健行筆記,教你如何上手登山APP
- 登山的起點讓「柯式野生活」的帶你開始:高山Youtuber給新手的話
- 山林涼、山林美,「山友莫名」帶你認識孕育豐富生命的山林
- 遇上山域事故?教你認知山域事故怎麼發生到如何自救處理
參考資料:
- 無痕山林-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opic/LNT
- 無痕山林是什麼?無痕山林7大準則一次介紹,讓你登山時也能友善環境https://www.lifeaholic.tw/article52253/
- 無痕山林系列(一) :果皮不能丟山上嗎? https://www.titohiking.com.tw/article4/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9CRd1J1rEOM(Florida-Guidebook.co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