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

研究發現:中國仍大量排放破壞臭氧層的禁用化學物質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會造成臭氧層破洞的物質,在中國東部大量且持續排放中,而全球已於 2010 年禁止使用這種化學物質。

找出排放源

該化合物為四氯甲烷(carbon tetrachloride),可生產一氟三氯甲烷(CFC-11),這些化學物質都會破壞臭氧層。因此,2010 年起全球就禁止生產會造成四氯甲烷排放的產品,避免造成其排放至大氣當中。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全球四氯甲烷的排放量不如預期下降,每年仍有約 4 萬噸排放到大氣中。多年來,研究人員始終不清楚這些物質的排放來源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南韓、瑞士、澳洲與美國的研究人員合作,目標為量化來自東亞的排放量。研究人員使用靠近朝鮮半島地面及空中的大氣濃度資料,並研究兩種模擬大氣層對流的模型,以追蹤四氯甲烷的排放源。結果發現,2009 到 2016 年間,大部分的四氯甲烷排放量來自中國東部。

不同時期的排放量均集中於中國東部,深色代表較高的排放量 (a)2009-2010年 (b)2011-2012年 (c)2013-2014年 (d)2015-2016年(圖: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禁用不如預期

本研究的作者,布里斯托大學化學學院的馬克·朗特博士(Mark Lunt)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來自東亞地區的四氯甲烷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大部分,甚至比其他之前研究顯示的還要多。不僅如此,即使自 2010 年起就已經逐步淘汰四氯甲烷於揮發性產品的生產,但仍然沒有證據顯示排放量有隨之下降。」

事實上,某些地區排放出的四氯甲烷,甚至可能從 2010 年後開始略微增加。根據該研究的結果顯示,2012 年後在中國山東省出現了新的排放源。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e5%8d%97%e6%a5%b5%e4%b8%8a%e7%a9%ba%e7%9a%84%e8%87%ad%e6%b0%a7%e5%b1%a4%e6%bf%83%e5%ba%a6%e8%87%aa-1998-%e5%b9%b4%e4%be%86%e6%9c%80%e9%ab%98/”]

排放原因未明

不過,即使本次及先前在美國及歐洲的研究,已經調查出大部分四氯甲烷在全球的排放分布,但與我們的認知仍有很大的落差。此外,最近的報告中也顯示,有很大部分的四氯甲烷排放可能並非刻意而為,而是在生產其他氯氣等化學物時不經意發生的。

布里斯托大學大氣化學系的麥特·里格比博士(Matt Rigby)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了四氯甲烷排放源的地點,但我們並不清楚造成該排放的製程或產業為何。這將是重要關鍵,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刻意或不小心生產的。此外,世界上可能還有印度、南美及亞洲等地區,正在排放會造成臭氧層破洞的氣體,但我們缺乏詳細的大氣量測資料。」

因應態度

研究人員希望科學家及監管機關可參考這項研究,以分辨出東亞四氯甲烷排放的原因。最終,如果能夠避免該氣體的排放,就可以加速臭氧層的恢復。

朗特博士表示:「這樣的研究顯示了持續偵測造成臭氧層破洞氣體的重要性。人們認為臭氧層破洞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意識到,持續偵測破壞臭氧層的人造氣體是必要的,以確保這些化合物最終能夠完全被淘汰。」

 

參考資料:

  1. Press Release, (2018, October 26). Location of large ‘mystery’ source of banned 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 uncovered. University of Bristol.
  2. Lunt, M. et al., (2018). Continued Emissions of the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 Carbon Tetrachloride From Eastern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DOI: 10.1029/2018GL07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