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特輯,  明日專題

夏天不只會中暑!認識熱傷害,別被熱烘烘天氣打敗了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台灣的季節轉換越來越不明顯,春秋兩季變化小,夏季氣溫居高不下,冬季天氣也越來越不穩定,整體平均溫度上升,對此,不論是環境,抑或是住在這個家園的人類、動物,這個現象長久下來都是有害無益。

臺灣氣候以北回歸線為界,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

由於臺灣位於東亞沿岸,大陸及海洋的氣候型態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氣候,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冷高壓,以東北季風為主,夏季則有來自太平洋的海洋性高氣壓,以西南季風為主。──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因此受季風氣候與海洋水氣影響,台灣夏季整體天氣尤其悶熱,在台灣夏季高溫及高溼度氣候下,人體散熱實為不易,「熱傷害」成為全民都必須注意的問題。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以下熱傷害的症狀節錄自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1.        熱痙攣: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使體液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

2.        熱昏厥: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        熱衰竭: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        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中暑是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降溫方法

天氣炎熱,一旦發生熱傷害,應盡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降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並儘速送醫,以免傷害加重。

台灣地處亞熱帶,在夏季潮濕悶熱的天氣情況下,我們應該避免在日光直射處或高溫密閉空間內久待,並且確實補充水分,穿著涼爽通風的衣物。若要開冷氣消暑,可以設定在26-28度,配合電扇或循環扇一起使用,幫助室內空氣循環,不但能提高冷房效果,還會達到省電的作用。

在炎炎夏日中,我們要隨時注意的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天氣狀況選擇合適的衣物,最簡單的方法是待在陰涼通風處、多補充水分,在室內可以冷氣搭配風扇使用,達到快速降溫的效果,也能不過度用電,不讓過多的碳排放量再加重地球的溫室效應。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www.tomorrowsci.com

相關文章:

  1. 守護藍色家園:成為珊瑚保護者之路
  2. 你知道為什麼台灣降雨量多,能用的水資源卻很少嗎?
  3. 沙子也能儲能?潔淨能源再進化
  4. 夏天的空氣品質知多少

參考資料:

  1. 夏天變得更長、更熱 避免「熱傷害」成全球課題 https://e-info.org.tw/node/232287 
  2. 臺灣氣候特徵簡介 – 概述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17110354/http://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statistics/statistics_1_1.html
  3. 熱傷害的種類,有什麼症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7 
  4. 開冷氣馬上調溫度超耗電!吹冷氣搭「電風扇or循環扇」好?台電解答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070
  5. 首圖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yCBintwNL-g (Mehdi MeSSrro,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