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靈長類動物的母親為了生下她的孩子而必須做出的犧牲簡直是刻骨銘心。一項關於獼猴的新研究發現,懷孕會在骨骼上留下永久的印記。
在孩子出生後,與未懷孕的獼猴相比,雌性獼猴骨骼中的鈣、磷和鎂的濃度明顯降低。
雖然這項特殊的研究沒有針對人類,但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何在靈長類動物的骨骼組織中留下印記。
儘管它們看起來像是肉體成長豐滿的柱子,但靈長類動物的骨骼卻充滿驚人的活力。 骨骼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逐漸變寬,每年的生長波動往往受到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骨骼密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尤其是在更年期後,但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疾病、飲食、氣候和懷孕可能會在鈣化組織中留下永久記錄,在來世可以被「讀取」。
在人類懷孕期間,有證據顯示,實際上可以從母親的身體吸取骨骼中的鈣,如果骨骼中的鈣攝入量不足,會在一段時間內降低骨骼的質量、構成和密度。
刻在骨子裡
在哺乳時期,母親的骨骼實際上被「吸收」到血液中,以產生足夠富含的鈣乳汁。一旦哺乳期停止,流失的礦物質很容易恢復,但即便如此,科學家也可能有辦法注意到瞬間的疏忽。
在法醫和考古學中,僅使用某人的骨骼來確定是否已經懷孕是一項有爭議的工作。分娩時骨盆上的跡像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如今,這項工作的方法和解釋有很大的不同。 也許是時候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骨骼了。
紐約大學的人類學家 Paola Cerrito 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生育能力停止之前,骨骼也會對生殖狀態的變化做出動態反應。」
「此外,這些發現再次證實了生育對女性機體的重大影響—— 很簡單,繁殖的證據是終生刻在骨子裡的。」
該研究僅基於七隻自然死亡的獼猴,其中四隻是雌性,但即使在這個有限的群體中,股骨(大腿)骨骼顯現出相對的變化,而這只能用懷孕和哺乳來解釋。
與沒有生育過的雄性和雌性相比,兩隻在先前繁殖過的獼猴顯示出相對不同的骨骼成分,包括含量較低的鈣、磷和鎂。
觀察到在鈣和磷酸鹽密度的變化與分娩有關,而鎂含量的下降與母乳喂養一致。作者懷疑這結果是生殖過程中骨吸收的跡象,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
作者寫道:「關於與繁殖相關的元素變化發現具有相關性,因為從礦化組織中檢測分娩仍然是一個尚未開發的研究領域,對進化、保護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更多的研究,最好是使用野生靈長類動物種群作代表,以了解其他動物是否可以這樣做。
而作者說:「在野生種群中,我們檢測到的繁殖事件和斷奶信號可能在野生種群中,會被對不斷變化的飲食和環境生理反應所掩蓋。」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s://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 Cassella,C., (2022,Nov 3). Your Bones May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After Having Children. ScienceAlert
- Cerrito P, Hu B, Goldstein JZ, Kalisher R, Bailey SE, et al. (2022)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rimary lamellar bone differs between parous and nulliparous rhesus macaque females. PLOS ONE 17(11): e027686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6866
- 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your-bones-may-never-be-the-same-again-after-having-children(圖:anilakkus/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