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特輯,  醫學健典

中暑怎麼辦?快速降溫預防大全

中暑或熱衰竭是除了曬傷之外,夏天常會發生的熱傷害。而熱傷害指的是在酷熱環境下無法維持正常體溫,因此身體不舒服。暑假就會常常看到電視或網路媒體有極高溫的報導,也常常有人因為中暑而昏倒。而身體持續高溫會讓器官衰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嚴重中暑的死亡率就高達63%。

世界上的中暑例子越來越多,十年以來累積的案例早已多逾五萬。年輕人有六成因為運動中暑,當然年長者也有中暑的風險。不過很多人弄不清熱衰竭及中暑,很多認為的中暑卻是熱衰竭的不舒服。那麼中暑、熱衰竭到底怎麼分辨?中暑或熱衰竭又要怎麼處理?

What is 中暑/熱衰竭

身體能藉由代謝、環境的熱能以提高體內溫度,當我們的腦部發現體溫過高,就會產生調節訊號,擴張血管、加快血流、增加汗腺分泌。而這些熱能會從皮膚表面或呼吸道蒸發,這樣的散熱過程可以維持體溫在36、37左右。我們也可以透過空氣對流、待在陰涼處、或冰敷來減少熱能。

相信你對「體感溫度」不陌生,體感溫度會因氣溫、濕度、風速的不同而跟實際溫度不太一樣。高溫環境容易讓體感溫度變高,濕度超過75%也會讓身體難以蒸發散熱。台灣的夏天悶熱潮濕,如果沒有防暑的概念,會非常容易中暑或熱衰竭。體感溫度>33度就需要防暑,避免各種熱傷害的症狀。

熱傷害也就是身體無法調節體溫、散熱,進而產生各種症狀。最常見的熱傷害就是中暑及熱衰竭,雖然兩者沒有完全相同,但熱衰竭如果沒有好好應對,很可能惡化成嚴重中暑。

中暑及熱衰竭的症狀

熱衰竭通常是因為劇烈運動、酷熱環境造成過多水份及電解質流失,無法維持心臟機能,導致心血管系統衰竭。除了體溫上升,熱衰竭還會出現頭暈、頭痛、身體無力、虛冷出汗、臉色發白、心跳變快、噁心想吐、抽筋等等。

當熱衰竭惡化到無法調節體溫時,就可能會中暑。熱衰竭時體溫升高,但不會高過40 度,雖然不舒服但能流汗,還沒嚴重影響大腦意識。但中暑會讓體溫失控,甚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中暑的症狀包含體溫>40 度、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不清、情緒混亂等症狀)、皮膚無法出汗。如果發現這些狀況,一定要嘗試降溫並且立即就醫。

傳統型中暑:擁有心血管、神經相關慢性疾病的年長者,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具有傳統型中暑的可能。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會抑制排汗,降血壓藥物也會影響心血管系統調節體溫,娛樂性藥物也容易讓人體發熱,可能會影響散熱效能。

運動型中暑:超過身體負擔地運動就非常容易中暑,比例高達七成。許多年輕健康的人持續劇烈運動,因而肌肉反覆收縮產熱,此外環境通常高溫、高濕度,也就容易擁有極高體溫。

中暑如何降溫

如果有熱衰竭或中暑,在就醫前盡快降溫,以減緩身體受到的傷害,也會增加獲救機會。首先將患者置於陰涼處,移去過多的衣服。如果他沒有噁心或意識不清,可以給與濃度0.1-0.2% 的食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此外,試著保持平躺,並將患者雙腳抬高於頭部。透過冰毛巾、冰塊,敷在頸部、腋下及鼠蹊部,並持續的灑水。此外,每兩三分鐘就要換一次毛巾,整個降溫過程大約需要十分鐘左右。

看到這裡,大概對中暑、熱衰竭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若真的遇到,也能判斷是中暑或是熱衰竭,並且迅速的處理。雖然中暑不小心可能致死,若做好邊降溫邊送醫,就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致命風險。

如何預防中暑

防曬:過度陽光曝曬會影響散熱,透過防曬衣物、防曬產品,做好防曬是非常重要的。

補充水份:不要口渴才想到喝水,每天喝至少要喝兩公升以上的水。運動前、後都要記得補充水分,也避免用酒精、高糖飲料補充水分,否則可能流失更多水份。多喝水也可以減少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的風險。

運動時間:在清晨、傍晚進行戶外運動,可以大大減少曝曬。也要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中暑。

寬鬆衣物:衣服太厚重會影響散熱,儘量選寬鬆、輕便衣物。

不在封閉空間:像是車子如果沒有開空調,封閉的車內空氣流動有限,容易讓溫度飆高。

檢查藥物:像是抗交感神經藥物、抗膽鹼藥物都可能影響體溫調節,長期服用的人可以詢問醫師有關中暑的問題。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Heat stroke. https://www.mayoclinic.org/. Accessed July 28, 2020.
  2. Mayo Clinic. Heat exhaustion. https://www.mayoclinic.org/. Accessed July 28, 2020.
  3. O’Connor FG, et al.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Epidemiology, thermoregulation, risk factors, and dia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8, 2020.
  4. Mechem CC, et al. Severe nonexertional hyperthermia (classic heat stroke)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8, 2020.
  5. Mechem CC, et al.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8, 2020.
  6. Riana R.PryorMS et al. Exertional Heat Strok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the Sports Fiel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Volume 14, Issue 4, December 2013. https://doi.org/10.1016/j.cpem.2013.10.005
  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