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補丁,  醫學健典

保濕要鎖水還是補水?基礎保濕保養品選擇指南大攻略

Why保濕?

我們的皮膚天生就有保濕,靠的是皮脂腺分泌薄薄的皮脂膜,以及角質細胞間的脂質、天然保濕因子共同組成。皮脂腺在表皮開口分泌皮脂(三酸甘油脂、蠟酯、脂肪酸等),自然散佈在皮膚表面,能夠封閉表面減少水分蒸發。

而死亡的角質細胞組成角質層,處於皮膚最外層,作為皮膚最外的防護屏障。負責皮膚的保濕,若是沒有皮膚、角質層、皮脂膜,我們身體中的水份很快就會全部蒸發而脫水死亡。

生成角質層的4大流程

1. 角質細胞流程

表皮最底部是所謂的基底層,比真皮層更上面一些。基底層會分化「角質形成細胞」,並在分化、移動時,吐出細胞內的成分而變薄,最後細胞核會消失形成扁平的角質細胞。角質細胞就是一層死細胞,但能阻隔外來細菌、髒污,保護皮膚免受侵害、為皮膚保濕。

2. 角質脂質流程

角質形成的期間,角質形成細胞會吐出一些油脂成分,能夠用來填充在角質層細胞之間,避免水分散失。脂質包含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甘油酯等等。

3. 天然保濕因子流程

角質形成細胞也會吐出一些天然保濕因子,同樣填充於角質細胞之間。像是各種胺基酸、醣類、鹽類、醣類、乳酸、尿素、PCA、氯、鈉、鈣、鎂等等。天然保濕因子能在角質層間抓住水分,加上角質細胞的阻隔,成為皮膚最外層的屏障。

4. 脫屑流程

當生成新的角質,舊的角質就會被代謝。角質層的保濕狀況好的話,胞橋小體會正常分解,會脫落細緻、基本看不見的角質。角質層的保濕狀況差的話,胞橋小體就不能正常分解,會脫落整片的角質,也就是看的到的皮屑。保濕狀況的優劣,會影響到脫屑的狀況穩定度。

沒有保濕會怎樣

上面提到保濕不足的話,角質就無法正常代謝。最常見的就是皮膚產生乾燥、粗糙,甚至是角質呈現鱗片狀剝落、薄片狀剝落。我們的皮膚皮含水量,是外而內逐漸增加,最裡面的基底層含水量約70%,最外面的角質層約是20%~30%。若是角質層的含水量小於一成的話,胞橋小體無法正常分解,就會產生明顯的皮膚乾燥、脫屑反應。

正常角質層會是細胞排列整齊且水分飽滿的狀態。若受到外力、疾病影響而有發炎反應,會讓角質層變脆弱、無法保濕,因此更易缺水,又讓角質損傷更嚴重,會呈現惡性循環。因此適度保濕會改善這些病狀,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需要透過濕敷療法進行幫助。

潤濕性保濕劑vs封閉性保濕劑

保濕成分基本上對應「保濕因子」、「皮脂」能分成潤濕性和封閉性兩種。

  • 潤濕性:常見的潤濕性成分像是玻尿酸、甘油、PCA、尿素。在角質層外部、角質層之間吸水。但是單用潤濕性保濕劑,有可能把真皮層的水分吸到角質層,又因為無法阻止水分蒸發,反倒讓更多水分散失。研究指出當外界相對濕度>70%,才會不用擔心水分流失的問題。
  • 封閉性保濕劑:皮膚表面和角質層形成疏水的薄膜,防止水分流失,就像是皮脂膜的作用。常見的凡士林、羊毛脂、角鯊烯…等,具有油分的都是封閉性保濕劑。

而像是矽靈、荷芭油、丙二醇等,是被稱作「潤膚性保濕劑」,不具備補足生理性保濕的能力,但可以修飾保濕產品。這類保濕劑會讓油脂平均分布,填充角質層表面粗糙處,讓皮膚觸感更滑順。根據性質也分為防護性潤膚劑、收斂性潤膚劑、脂肪性潤膚劑、乾燥性潤膚劑等等。在這裡可以做一個小結論,保濕必須要補水+鎖水。補水的方式是使用「潤濕性保濕劑」,而鎖水的方式則是用「封閉性保濕劑」

若是你的皮膚觸感很滑順、不脫屑,表示你的天然保濕因子、皮脂都充足,不需要特別加強保濕。若是你的皮膚摸起來粗粗的、有點脫屑,可以用潤濕性保濕劑來補水,並且搭配封閉性保濕劑來鎖水。市面上也有合併潤濕性、封閉性的保濕產品,甚至是添加多種成分的組合,在選擇時盡量要挑成分單純的產品。

其實很重要的就是盡量維持皮膚的保濕,或是想辦法恢復受損的角質層保濕能力。所以過度的使用去角質產品、高強度清潔產品,就容易過度傷害天然的皮脂,還要花更多錢買保濕產品,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希望大家看完這篇可以更理解保濕的原理,並且好好呵護自己的皮膚、皮脂膜、角質層!

參考資料

  • Draelos, Z. (2015). 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Elsevier.
  • 易光輝、歐明秋、徐照程、王曉芬(民102)。化妝品化學。臺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