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大便有血是怎麼了?跟大腸癌有關的血便?

從便秘引起的痔瘡到大腸癌,都有可能產生血便。因此血便有時讓人擔心,但有時又容易被輕忽。媒體也常會報導血便=大腸癌,反而會讓大家發現血便時,就覺得自己得了。到底哪些病會產生血便?血便伴隨的症狀要怎麼緩解?各種疾病引發的血便又有什麼不一樣?

What is 血便

食物會透過消化道不同部位消化,最後才形成糞便。從口腔開始一直到肛門口,消化道總長度約是身高的四倍。通常可分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下消化道中的結腸吸收食物殘渣的水分、形成糞便。結腸一天能吸收 1.5 公升的水分,但正常糞便能保留 300ml的水,避免便秘。

糞便形成後會存在直腸,累積一定程度就會想排便。人體會藉由恥骨直腸肌及內外肛門括約肌來控制排便,血便雖然是有血的糞便,但外觀上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是鮮紅色,有些則可能是深黑色、亮黑色。

痔瘡vs胃出血

瀝青便:顏色是深黑色,甚至是亮黑色的常見血便,通常代表流血的可能是上消化道。當上消化道出血的血紅素經過消化,糞便就會呈現深黑色,甚至黑到發亮。這種糞便會更臭,如有瀝青便表示上消化道可能出血,像是嚴重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務必及時就醫處理。

整條紅色血便:代表出血的位置是大腸後半段,可能是腫瘤或嚴重痔瘡。

整條黑色血便:可能是輕微腸胃道出血,或是大腸前半段腫瘤。

末段鮮紅血便:最常見是痔瘡被糞便壓迫,導致破裂出血。大便經過時會暫時堵住而不會流血,通過後血就會留在糞便最末梢。

What is血便症狀

雖然血便很容易與大腸癌聯想,但大腸癌只是血便的少部分原因。消化道疾病如憩室炎、痔瘡、肛裂(肛門撕裂)、大腸炎等都可能引造成血便。

憩室炎:憩室是一小塊結腸壁向外突起的病變,容易讓結腸壁變脆弱,導致血管易破裂出血進入腸道。

痔瘡:肛門通道的靜脈叢擴張,讓上皮組織也鼓起形成痔瘡。當糞便與痔瘡摩擦,就易導致痔瘡破裂出血。

肛裂:過乾硬的糞便或不斷腹瀉會撕裂肛門口的上皮組織,導致出血,會伴隨撕裂痛。

大腸炎:感染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都會讓腸道黏膜產生潰瘍、腸壁腫脹等,也可能有血便。

大腸癌:在大腸的腫瘤侵蝕血管或腫瘤潰瘍時,可能會產生血便。

各種腸胃疾病可能伴隨症狀

憩室炎:血便發作往往不會太痛,而且憩室炎的血便能自行緩解,但還是有五成復發機率,有些則會伴隨發燒。

痔瘡:糞便末段有血液,或是用衛生紙擦屁股時發現紙上有血跡。而長在肛門口附近的血栓痔會有疼痛的症狀,待 2 至 3 天血栓脫落後,疼痛才會緩解。

肛裂:過硬的糞便摩擦肛門,進一步撕裂負責關閉肛門口的內肛門括約肌,進而有出血及肛門疼痛的症狀。尤其在排便的時候,肛門疼痛特別明顯。

大腸炎:一般會伴隨腹痛、發燒、脫水等症狀。

大腸癌:伴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症狀,糞便中血液比其他病更難察覺。許多都是糞便檢查時才發現有潛血反應。

以上各種血便相關的症狀,只是一個初階段參考,不能完全確診某種疾病。萬一發現自己有血便,也不用非常擔心是大腸癌,盡快由醫師檢查及診斷才是正途。

引起血便的流血量不高,不太會有緊急症狀發生,除了瀝青便或大量血便需要緊急就醫,其他狀況建議就儘早約診就醫,讓醫師檢查血便的原因。

How to 緩解

如果血便是憩室炎、痔瘡或肛裂造成,可以嘗試

攝取纖維:幫助糞便留住水分,結腸蠕動順暢。一天需攝取 20-35 克的纖維,過多纖維反而可能腹脹

攝取水分:一天攝取 1500~2000cc的水分,有助軟化糞便

運動:活動身子能刺激腸胃道蠕動,促進排便順暢

排便感覺:不要刻意忽視排便感覺,避免長時間滯留而難排解

排便清理:不用粗糙的衛生紙擦拭,可以用清水清理,也可以用免治馬桶

痔瘡或肛裂可以嘗試溫水坐浴,舒緩內肛門括約肌。一天可以進行3-4 次,每次 10-15 分鐘。也不要用手抓搔癢的肛門,免得抓破皮感染。一般痔瘡藥物為醫師或藥師指示用藥,有類固醇及局部麻醉成分,建議使用時間短於一週,以免藥物過量導致皮膚炎。反覆便秘容易造成肛裂,可以在藥局購買軟便劑軟化糞便、促進排便順暢,要先諮詢藥師及遵循指示用藥。

如果血便是潰瘍性結腸炎造成,避免紅肉、豆類、全麥麵包、乳製品、咖啡因等讓惡化症狀的食物,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會惡化潰瘍。

大腸癌造成的血便,建議攝取多種蔬菜、水果及多穀類食物、遠離菸害、培養運動習慣,符合健保所述的癌症篩檢族群,也請預約安排檢查。

台灣多數大腸癌患者是超過50 歲的年長族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補助50~74 歲的民眾,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早點發現大腸癌病變,可有效降低 兩成的死亡率。雖然只有少部分的血便有關大腸癌,也不能隨意忽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才能增加康復機會。

相信現在你應該對血便有一些認識,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到自己及親友,遇到血便時也能謹慎分辨。觀察症狀並且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基本上多數人都可以得到很不錯的治療結果。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2.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