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特輯,  懶人補丁,  醫學健典

小黑蚊要怎麼預防?被小黑蚊叮咬要如何處理?小黑蚊防治懶人包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被小黑蚊騷擾過,一旦被盯就紅腫一大堆,甚至還有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網路關於小黑蚊的資訊很少,小黑蚊跟普通蚊子有什麼差?要怎麼對付小黑蚊?這些都是很多人困擾。想了解防蚊的問題,就先來瞭解一下小黑蚊!

What is 小黑蚊

常見的小黑蚊是臺灣特有種,又稱作「臺灣鋏蠓」。原先是出沒於台灣中部,不過在交通發達後已經四處可見。小黑蚊與蚊子都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但是小黑蚊是蠓科-鋏蠓屬,蚊子則是蚊科。大概就像是猴科與人科的遠房親戚關係。而小黑蚊飛行近乎無聲、體型又較小,比蚊子更加難察覺。不過小黑蚊的口器比蚊子短,蚊子才比較可能刺穿薄衣物來吸血。

小黑蚊跟蚊子還有個差異,就是蚊子是病媒昆蟲,可能帶傳染性疾病(ex.登革熱)

;而小黑蚊是騷擾性昆蟲,不會帶傳染性疾病。此外,小黑蚊的雄蟲是吃花蜜、露水,交配後即死亡。而小黑蚊的雌蟲才會叮人吸血,為的是提供養分讓卵成熟、繁衍後代。

雌蟲叮咬後所造成的紅腫、癢痛狀況比普通蚊子來的更嚴重,過去有研究分別在2003、2004年的夏秋,檢測國人被小黑蚊叮咬的反應。研究對象372 人中有 48%馬上過敏、11.1%延遲過敏反應(6小時後才有),恢復時間因人而異,一到四週的時長皆有。局部皮膚反應外,有少數人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等嚴重的全身過敏。

小黑蚊生存習性

  • 出沒時間:通常在春夏季的白天,約會出沒12小時左右;冬季約出沒8小時。約早上10點~到下午3點是吸血高峰期。
  • 繁衍季節:雌蟲在吸血3到5天後產卵,而卵發育成蟲需一個月左右,成蟲後也約能存活一個月。雨季、15~30度之間的天氣適合小黑蚊生長,梅雨或端午節過後會大量繁衍。而台灣就算是冬天也常有這種條件,因此基本上全年都有小黑蚊。
  • 繁衍環境:小黑蚊幼蟲是陸生,喜歡具有青苔、藻類像是水溝、菜園等潮濕環境;而雌蟲則會在不通風、人群聚集處在等待吸血。

小黑蚊如何防?

台灣政府成立小黑蚊資訊服務中心,宣傳小黑蚊防治。以下綜合了台灣、美國、澳洲相關蠓類防治原則。

  • 避開吸血高峰期:盡量不在春夏季中午前後外出,並避開不通風的處所。
  • 減少皮膚暴露:穿著長袖、袖套、長褲、長襪進行物理性防蚊。由於小黑蚊吸血的口器短,較無法穿入衣物吸血。
  • 細目紗窗紗門:小黑蚊體型只有0.5毫米,一般紗窗、蚊帳無法阻擋,細目紗窗或紗門更適合。
  • 去除青苔與藻類:病媒蚊防治很重要的是避免積水容器,但小黑蚊幼蟲為陸生,所以還需清除青苔與藻類、保持乾燥。也可以進一步植草、翻土等減少小黑蚊棲息地。
  • 社區防治:社區公共環境需要聯合防疫,讓家庭環境防蚊效果加乘。

有效防蚊產品

現有研究仍認為DEET是最有效的,也是衛福部(人用)、環保署(環境用)認證的成分。國立中興大學盧崑宗教授指出,小花蔓澤蘭萃取液能有效防治小黑蚊:能抑制苔蘚生長,減少小黑蚊幼蟲食物之外,田間試驗也顯示每週一次、連續五週噴灑此萃取液,小黑蚊密度明顯減少,防治率接近80%、累進防治率有90% 。

加上小花蔓澤蘭是外來物種,會影響其他植物的生存。若能利用小花蔓澤蘭來防蚊,還能解決此外來種問題。另外根據本土研究,可能有40.9%的台灣人被小黑蚊叮咬後不太會產生反應。但還是要做好防護,以免提供小黑蚊繁殖的血源。

被叮後如何處理?

如果出現紅、腫、癢等發炎症狀時,請馬上離開現場,避免抓出傷口而細菌感染,若是全身性反應就要盡速就醫。也建議先冷敷傷口處,讓微血管收縮減少局部腫脹發炎,也能使用許可證的合格外用藥膏來止癢、消炎。若是輕微的叮咬,可用單純引赤劑來舒緩。若非開放性傷口,可選用外用藥品。若是開放性傷口,要避免刺激性的藥品,建議諮詢醫師、藥師指示。

因為小黑蚊(臺灣鋏蠓)是台灣特有種,更要感謝研究小黑蚊的台灣學者們的努力。希望閱讀這篇文章後,大家能對小黑蚊、小黑蚊防治有更準確的認知,成功的避開小黑蚊的騷擾!

參考資料

林庭瑋(2011)。小花蔓澤蘭慢速熱解及其醋液應用於小黑蚊防治之初探。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q366h

胡政欣(2013)。小花蔓澤蘭醋液及其分離部於小黑蚊忌避性與抗菌性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pkh98

Chen, Y. H., Lee, M. F., Lan, J. L., Chen, C. S., Wang, H. L., Hwang, G. Y., & Wu, C. H. (2005). Hypersensitivity to Forcipomyia taiwana (biting midge): clinic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For t 1, For t 2 and For t 3 allergens. Allergy, 60(12), 1518-1523.

Chuang, Y. Y., Lin, C. S., Wang, C. H., & Yeh, C. C. (2000).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occurrence of Forcipomyia taiwana (Diptera: Ceratopogonidae) in the Nantou area in Taiwan. 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37(2), 205-209.

Chen, H. W., Chou, J. Y., Lin, C. C., Wen, Y. D., & Wang, W. L. (2016). Seasonal yeast compositions in Forcipomyia taiwana (Diptera: Ceratopogonidae).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19(2), 509-514.

Lee, M. F., Song, P. P., Lin, T. M., Chiu, Y. T., & Chen, Y. H. (2016). For t 2 DNA vaccine prevents Forcipomyia taiwana (biting midge) allergy in a mouse model. Allergy, 71(4), 522-531.

Page, P. C., Labuschagne, K., Nurton, J. P., Venter, G. J., & Guthrie, A. J. (2009). Duration of repellency of N, N-diethyl-3-methylbenzamide, citronella oil and cypermethrin against Culicoides species when applied to polyester mesh.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63(1-2), 105-109.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https://www.health.gov.au/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ttps://www.epa.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