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解碼,  醫學健典

怎樣才算躁鬱症?躁鬱和憂鬱你分的清楚嗎?

躁鬱症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患者會有高昂的躁期、低落的鬱期。有時會跟憂鬱症混淆,或被認為只是沮喪。躁期的患者常感到自信,不認為自身有異狀,所以許多人是沒被診斷、治療的。歷史名人如貝多芬、牛頓,都被懷疑有某種程度的躁鬱症。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讓大家能對躁鬱症有更正確的認知。

What is躁鬱症

正式名稱是雙相情緒障礙症,情緒會交替處在躁/鬱兩種狀態。躁鬱症是一種疾病,必須由專業醫師診斷。多數人都曾經歷過度反應、情緒波動,但躁鬱症病人的異常情緒會維持數周之久。躁鬱症目前認為和腦部結構、基因相關。躁鬱症的患者可能發現腦部結構有所變化,但擁有這些變化不代表就會造成躁鬱症。另外如果父母、手足有躁鬱症,由於基因遺傳,親屬得到躁鬱症的機率也較高。

躁鬱症的症狀

包含躁期/鬱期兩個階段。在躁期的患者會異常亢奮,表現任性、易怒、活動力異常旺盛。依程度及持續時間,分為輕躁症發作及躁症發作。常見症狀包含睡眠需求降低、自我膨脹、講話誇大、講話快且多、跳躍的想法、易分心、精神異常旺盛、進行過度消費/投資/捐出大量財產等行為。

輕躁症和躁症差別在自我控制,輕躁的患者會精力旺盛、自信多話,但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真正的躁症發作時,患者已無法控制行為,會做出嚴重後果的事,進而影響工作與社交。

至於鬱期的症狀包含鬱悶低落、對任何事喪失興趣、活動力低、體重增加或減輕、失眠或嗜睡、疲累悲觀、思考力專注力降低、有死亡念頭。這些狀況要持續超過兩周,因此短時間低落並不屬於鬱期。但鬱期症狀和憂鬱症非常像,所以關鍵是患者有沒有輕躁症、躁症的表現。許多躁鬱症患者也是因為躁症影響了生活,才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單純的輕躁症或是憂鬱,很容易被忽略。

第一型躁鬱症:在狂躁期、輕躁期、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

第二型躁鬱症:只有輕躁期、憂鬱期,沒有狂躁期。

循環型躁鬱症:只有輕躁期、輕鬱期,沒有狂躁期及重鬱。

治療方式

考量生理、心裡、社會等因素,藥物治療外也可能搭配心理治療。患者尋求醫療協助時,常處於躁症期間,使用藥物能夠穩定患者情緒。醫師可能根據患者的狀態,給予不同程度、種類的藥物。躁期可能使用情緒穩定劑,常見的銪鋰鹽、抗癲癇藥物;出現異常想法時,給予抗精神病藥物;在鬱期的患者,可能使用抗憂鬱藥物;情緒波動很大的患者,可能使用鎮定劑避免自傷、傷人;如果睡眠品質差,可能使用安眠藥改善睡眠狀況。

躁鬱症本身及親屬,可以學習藥物使用方法,並認識相關的副作用/認識誘發躁鬱症的因子/注意躁症或鬱症症狀/規律運動與作息/健康飲食/避免抽煙、酒精、藥物濫用/調適壓力與放鬆/維持社交以免孤獨惡性循環/定期追蹤治療。

如果有周遭的友人躁鬱症急性發作,希望你能夠辨識症狀,並給予關心協助,陪同患者尋求專業醫療。服藥期間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通常也都能藉由親友的支持,安穩度過治療。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治療、追蹤,大多數的躁鬱症患者都能有正常的生活。也希望大家能關注精神疾病污名化,一起協助去除精神疾病的偏見。如果大家對精神疾病更加認識,減少負面標籤與歧視,能讓更多需要的人獲得幫助和康復。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2.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