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補丁,  醫學健典

新手爸媽看過來!產後憂鬱症症狀、治療懶人包

What is 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除了開心,也可能造成隱形的壓力。懷孕十個月、產後角色轉換的過程,其實會讓新手爸媽負擔許多責任,進而導致憂鬱症。目前認為產後憂鬱症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像是生產疼痛、荷爾蒙變化、疲於照顧嬰兒、母乳不足、體重增加、親友長輩、伴侶衝突等都是可能原因。產後憂鬱症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憂鬱症或精神疾病史、上一胎產後曾憂鬱、產前憂鬱症、經前症候群、孕期出現憂鬱或焦慮、分娩後情緒障礙、伴侶關係不佳、同時經歷其他事件、親友或社會支持不足、產生妊娠高血壓、早產等等。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

症狀可能在分娩後一年內的隨時出現,且病程速度不一,惡化可能迅速或逐漸變差。五成左右的孕婦在分娩後第一週會感到失落、易落淚、焦慮。這是產後情緒低落,非常常見也很正常,不需要特別治療。通常這個現象幾天內就會結束,不會維持到分娩後第二週。如果持續到分娩後第二週,或分娩後一段時間才出現症狀,可能就是產後憂鬱症。約有一成的孕婦會出現產後憂鬱症。

主要症狀如下:持續低落/對事物喪失興趣/活力不好、疲倦/晚間睡不好,白天又會睏/認為自己無法照顧嬰兒/食慾極差或安慰性進食/焦躁/冷漠/內疚自責/覺得難以親近嬰兒/有孩子陪伴也不開心/有傷害嬰兒的念頭(但不太會發生)/想傷害自己。這些症狀會影響媽媽與孩子的關係,也會影響親友。出現產後憂鬱症時,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與照護。

如何預防

目前有關產後憂鬱症的預防研究較少,除了盡可能維持生活健康之外,還沒有其他明確證據顯示可以預防、阻止產後憂鬱症惡化的方式。

如果孕婦擁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史,或是家屬有人曾罹患精神疾病,可以在懷孕時諮詢醫師或心理師,必要時可能會進行監測追蹤或治療。如果產婦懷孕期間就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症狀,可能就會安排分娩後定期回診,避免產後憂鬱症惡化。

心理治療

引導患者:透過治療師幫助,閱讀教材或線上課程,說明可能遇到的狀況,並提供解決的方式,通常會有9~12週的課程。

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師會幫助個案分析想法,一起討論問題解決的辦法。認知行為治療可能是一對一,也可能是團體進行,療程通常會是3~4 個月。

人際心理治療:與治療師討論,確認與家人、朋友或伴侶的關係,分析問題狀況與情緒的關係,並想出解決方式。療程會進行3~4 個月。

藥物治療

主要使用抗憂鬱劑,平衡大腦中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減緩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劑能改善情緒低落、焦躁、注意力低、失眠等症狀,恢復正常生活以照顧新生兒。通常需要服用一週左右會有所改善,並且要規律服用,通常需持續六個月,過早停藥可能會導致憂鬱症復發。

抗憂鬱劑通常有副作用,包含噁心、視野模糊、口乾舌燥、便秘、頭暈、焦躁等。但身體習慣藥物治療後,這些狀況會逐漸減少。另外,進行母乳哺餵的產婦,看診時須告知醫生,並開立哺乳期間可以服用的藥。

如何改善

自我觀察:查覺憂鬱情緒時,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避免獨自忍受。

自我接納:產後憂鬱症並非不適合為人父母,也不是無能照顧孩子。理解產後憂鬱症各種因素,避免陷入自我譴責的鑽牛角尖。

找人傾訴:告訴周圍親友,表達自己需要支持、鼓勵的感受,一起解決問題。

避免一人承擔:照顧嬰兒不簡單,試著接受他人幫助,像是家務、起居等等。

安排時間:從事放鬆、愉快的興趣,例如散步、閱讀等等,不一直糾結於顧孩子、身材等問題。

休息:孕婦真的很難休息,可試著抓緊片刻小睡,與伴侶分工照顧,讓彼此都充分休息。

規律運動、飲食:規律運動能改善輕度憂鬱症,也不要長時間不進食,盡量攝取均衡飲食。也避免用酒精、毒品來逃避狀況。

伴侶、家人朋友的陪伴原則

分擔:新手爸媽勞累時,更容易情緒沮喪。家事分工減少伴侶負擔,能有效幫助狀況改善。

情緒:憂鬱狀況無法控制,需要時間與耐心了解,一起包容並解決情緒問題。

觀察:透過自我覺察量表,或外顯狀況評估產後憂鬱的可能,盡早發現能越快尋求專業幫助。

鼓勵:陪伴、諮詢專業,叮嚀與幫助服藥都是好辦法。

產後憂鬱症其實非常常見,新手爸爸也可能會罹患。由於產後憂鬱症初期較輕微,許多新手爸媽就不會知道產後憂鬱症找上門,因而拖延了尋求協助的時機。調節生活型態、均衡飲食運動、觀察情緒行為,並盡早尋求專業治療,都能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只要有家庭與社會支持,配合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多數人都可以順利戰勝產後憂鬱症!。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NHS https://www.nhs.uk/

Downs SM, Carroll A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Fathers at the Pediatric Well-Child Care Visit. JAMA Pediatr. 2018;172(9):882–883.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8.1505

生活壓力事件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