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烤肉煙會致癌嗎?PAHs 有機化合物多環芳香烴是什麼?

What is PAHs

烤肉煙中有個有機化合物叫多環芳香烴(PAHs),也是烤肉傷害人體的主要原因。PAHs 是很多有機化合物的統稱,這類分子只有碳與氫兩個原子組成,有著兩個以上的苯環結構。兩環、三環的PAHs 以揮發狀態存在空氣中,而五環以上的 PAHs 多數會結合粒子。 PAH具親油性且狀態相對穩定,隨著苯環增加,PAH的疏水性、流動性則會減少。

空氣中 PAHs 通常是混合物,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認為PAHs可能是致癌物質,其中有些成分屬於第一級致癌物,是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當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時,就會產生PAHs。PAHs會從室外進入室內,也可能因為室內抽煙、烹飪、燃油暖氣、開放式壁爐、點香、蠟燭而產生。都市或工業區,PAHs主要源自交通排放。而過節期間,烤肉也成為來源之一。

烹飪產生PAHs

煮東西時基本上都會製造PAHs ,會受到食物油脂含量、烹飪方法影響。油脂含量高、油炸、燒烤的食物會產生較多PAHs,而水煮、蒸煮會產生較少PAHs。此外,加熱燃料也會影響 PAHs的量,使用天然氣加熱比起木炭、煤磚、木材所產生的量更少。如果是電磁爐等不會燃燒的方式,自然也不會產生PAHs。

PAHs 的機制

烤魚或肉時,油滴到爐火就會出現大量煙霧,甚至會出現火焰。而煙產生PAHs 也會附著食物,大火燒到魚肉也讓食材產生 PAHs。烤肉時的PAHs可能從空氣吸入、隨著食物進入體內。PAHs 還可以藉由皮膚吸收進入人體,烤肉產生的PAHs主要藉著食物進入身體,但空氣吸入、皮膚吸收的量會變化。有研究針對烤肉受試者,依照他們接觸烤肉煙霧的程度分組,並分析尿液數據,發現肌膚吸收PAHs的量 > 從空氣吸入PAHs的量。

研究也提到烤肉煙霧的油,可能促進肌膚吸收PAHs。衣服可以暫時減少肌膚吸收PAHs,但是當衣服吸到飽和時,保護效果也會消失。衣服如果沒有清洗,附著的 PAHs 還是可能被肌膚吸收。

PAHs 未代謝也具有毒性,但更需注意的是代謝中間產物的反應性。PAHs 進入生物體後,會需要特定酵素進行代謝。細胞色素 P450的酵素負責 PAHs 代謝,這類酵素的功能是催化氧化有機化合物的反應。PAHs經細胞色素 P450 的酵素作用,會產生PAH 環氧化物,接著和穀胱甘肽(簡稱 GSH )結合,並排出體外。

但不是全部PAHs 環氧化物都能和GSH 結合,沒結合的環氧化物會轉換成酚類和二醇類,而這種代謝物無法排出體外,需要再和葡萄醣醛酸或硫酸結合。而PAHs 代謝的中間產物還可能跟細胞內的蛋白質結合,造成蛋白質功能受損,甚至喪失原本功能。也可能和DNA 的核苷酸結合,進而讓DNA 序列產生變化。由於被結合的核苷酸不能用作編碼,如果有修復這個錯誤倒還沒關係,但沒修復可能造成DNA突變,甚至引發癌症。

PAHs  VS 人體健康

我們專注在接觸時間和管道、 PAHs濃度、PAHs相對毒性。而健康狀況與年紀,也可能讓PAHs對健康的影響有所差異。目前還不確定短期間接觸 PAHs 的負面影響。若是因為工作暴露在大量 PAHs環境,可能會產生眼睛不適、頭暈、噁心嘔吐、腹瀉、意識混亂,現今未能確定主因是PAHs 中的哪一個。短時間接觸大量的 PAHs 也可能導致皮膚不適與發炎。而長時間接觸 PAHs,可能會造成免疫功能率退、白內障、腎與肝損傷、出血、類氣喘症狀、肺功能異常等等。

減少烤肉 PAHs

所有烹飪方式中,燒烤、油炸產生的 PAHs 的量最多。抗糖化飲食提到高溫烹調會增加食物的糖化作用,而烤肉就符合這種狀況。燒烤過程中也會產生異環胺,也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風向:烤肉時不站在煙霧方向,減少吸入空氣和皮膚接觸

穿著:穿長袖長褲,可以減少皮膚接觸 PAHs 的面積

洗衣:烤肉時穿的衣服要盡快清洗,避免附著的 PAHs被皮膚吸收

食材:油脂多的食物容易產生大量PAHs,可以盡量減少這類食材。而食材開始烤之後,記得經常翻面以減少PAHs產生量。有研究顯示翻一次的五花肉,會生成  31.62 µg/kg 的PAHs,平均翻面五次則只會產生3.28 µg/kg 的PAHs烤法:發爐時要盡快移走食材,避免直火加熱而產生大量PAHs。也盡量不用煤炭燒烤,可以選擇電磁烤爐、瓦斯烤爐。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https://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Abdel-Shafy HI, Mansour MS. A review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source, environmental impact, effect on human health and remediation. Egyptian Journal of Petroleum. 2016; 25(1): 107-123. https://doi.org/10.1016/j.ejpe.2015.03.011
  2. Lao JY, Xie SY, Wu CC, Bao LJ, Tao S, Zeng EY. Importance of Dermal Ab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Barbecue Fume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Oct 2;52(19):11439-11440].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52(15):8330-8338. doi:10.1021/acs.est.8b01689
  3. Gao P, da Silva E, Hou L, Denslow ND, Xiang P, Ma LQ. Human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etabolomics perspective. Environ Int. 2018; 119: 466-477. doi:10.1016/j.envint.2018.07.017
  4. Kazerouni N, Sinha R, Hsu CH, Greenberg A, Rothman N. Analysis of 200 food items for benzo[a]pyrene and estimation of its intake in an epidemiologic study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Food Chem Toxicol 2002 Jan;40(1):133]. Food Chem Toxicol. 2001; 39(5): 423-436. doi:10.1016/s0278-6915(00)00158-7
  5. Choi H, Harrison R, Komulainen H, et 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HO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Selected Pollutant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6.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3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