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白頭髮、少年白怎麼辦?如何變回黑髮?何首烏、黑芝麻有用嗎?

頭髮為何有顏色

毛囊中有黑色素細胞,頭髮顏色就是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亞洲人的毛囊中,黑色素細胞會產生真黑色素;西方人的紅褐髮毛囊中,黑色素細胞會產生黑褐色素;金髮毛囊中,黑色素細胞就只會產生一些真黑色素,加上頭髮的角質顏色就是金髮。

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分布在毛囊乳突、毛囊外鞘、及皮脂腺,只有在毛囊乳突的黑色素細胞才能合成黑色素。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小體後,會傳到細胞樹突,讓毛囊角質細胞行吞噬作用後進入角質細胞。角質細胞將多數黑色素傳到頭髮的皮質層,極少數黑色素傳到髓質層、表皮層,形成頭髮顏色。

當黑色素細胞無法再製造黑色素時,就有所謂的白頭髮。黑色素細胞只在頭髮生長期才製造黑色素,經過幾個生長週期就會開始老化。老化的黑色素細胞不能供應黑色素給角質細胞,長出來就會是白頭髮。老化對於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影響是比皮膚細胞更大,皮膚黑色素細胞老化時,會減少10-20%的黑色素製造,但毛囊的黑色素細胞老化會完全無法製造黑色素。所以我們只會看到老人的頭髮變白,但很少會看到皮膚變白。

毛囊黑色素細胞不斷製造黑色素,會累積許多自由基。健康時的黑色素細胞能清除自由基,但老化黑色素細胞的清除能力會退化。無法清掉的自由基會破壞黑色素細胞本身,削弱製造黑色素的能力。

幾歲會有白頭髮?

亞洲人平均快40歲時會出現白頭髮。通常會從鬢角開始出現,然後是頭頂、後枕部。黑色素細胞停止製造黑色素後,還會有殘留黑色素碎屑,所以頭髮完全變白前,會有灰髮先出現。

若是25歲前有白頭髮,就是所謂的少年白。2014年韓國有篇針對30歲以前有白髮的研究,指出少年白會受到家族遺傳、肥胖、抽菸的影響。遺傳最為相關,至於肥胖、抽菸在體內累積自由基,會影響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降低黑色素細胞自我修復的能力。2016年土耳其針對14-20歲出現少年白進行統計(包含女性),發現男性、女性有少年白的機率相同,也發現喝酒、情緒壓力都會增加少年白的機率。

吃黑色食物讓頭髮變黑?

較有名的是何首烏、黑芝麻。2015年雲南中醫學院進行了何首烏與黑色素的研究。研究採用老鼠實驗,先將老鼠的背毛抹上雙氧水使其變白,試著用何首烏口服、何首烏塗抹來治療變白的毛。A是對照組、B只有塗雙氧水、C塗雙氧水後再口服+塗上純水煎的何首烏、D是塗雙氧水後再口服+塗上黑豆水煎的何首烏、E是塗雙氧水後再口服+塗抹何首烏的萃取物TSG。實驗發現,使用純水煎煮何首烏的C組老鼠,毛髮中的黑色素量最多。

結果看起來何首烏對黑髮生長可能有幫助,但實驗是用何首烏治療“被雙氧水氧化而脫色的毛”,老鼠的毛囊黑色素細胞仍是健康完好的。就像是用雙氧水弄白人類的黑髮,但能製造黑色素的毛囊黑色素細胞仍健在。跟恢復那些已經老化的黑色素細胞的情形不同。實驗只能證明何首烏對於健康的毛囊黑色素細胞,可能幫助製造黑色素是可能,對於已老化的黑色素細胞不一定有效。況且老鼠和人類基因不同,治療結果也許更有差異。

若是想讓頭髮長得更健康,試用何首烏產品是可以的,但不要使用過量。畢竟還沒有實證何首烏能讓白髮變黑。市面上宣稱能逆轉黑髮的食品、藥妝品,也都沒有證據,參考、當食品吃是可以的,千萬別花太多錢、吃過量,也得不到實際療效。

白頭髮如何解決

白髮就是毛囊黑色素細胞老化,無法製造黑色素給角質細胞,讓頭髮呈現白色。就算拔掉白頭髮,毛囊黑色素細胞不能恢復的情況下,長出來的頭髮還是白色。拔一根白髮也不會長出更多根白髮,因為不會影響到鄰近的黑色素細胞。但拔頭髮可能會傷害毛囊,會有長出不健康頭髮、甚至長不出來的風險。

目前為止,醫學界認為白髮是不可逆,除非是黑色素細胞暫時受到情緒壓力影響,不然長期變白的頭髮沒辦法恢復。在視覺上有效的只有染髮,但是白髮結構和黑髮不同,髮質較粗糙、不好整理、不好上色,染髮也會稍微困難。

此外,有意外發現用高壓氧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頭髮變黑。因為高壓氧可能提高髮根黑色素細胞含氧量,增加產生黑色素的能力。雖然確實有過例子,但是個特例,加上高壓氧治療本身有風險,若用高壓氧處理白髮,可能弊大於利。類似的特例還有針灸、重病痊癒後長出黑髮,也都是特殊獨立的狀況,建議不要過度期待或使用這種方式。

參考資料

1. Shin, H., Ryu, H. H., Yoon, J., Jo, S., Jang, S., Choi, M., Kwon, O., & Jo, S. J. (2015). Association of premature hair graying with family history, smoking, and obes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2(2), 321–327.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14.11.008

2. Trüeb R. M. (2005). Aging of hair.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4(2), 60–72. https://doi.org/10.1111/j.1473-2165.2005.40203.x

3. Tobin D. J. (2008). Human hair pigmentation–biological a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0(4), 233–257. https://doi.org/10.1111/j.1468-2494.2008.00456.x

4. Akin Belli, A., Etgu, F., Ozbas Gok, S., Kara, B., & Dogan, G. (2016). Risk Factors for Premature Hair Graying in Young Turkish Adults. Pediatric dermatology, 33(4), 438–442. https://doi.org/10.1111/pde.1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