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破迷思,  醫學健典

腸胃炎不要喝運動飲料?拉肚子嘔吐怎麼治療?

What is腸胃炎

導致腸胃炎的病原體很多,依據種類可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病菌有沙門氏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霍亂弧菌。孩童產生血便時,也要考慮沙門氏菌或志賀氏菌感染,O157:H7 型大腸桿菌也可能產生嚴重症狀。有些細菌性腸胃炎(沙門氏菌及或霍亂弧菌)容易在夏天盛行,台灣濕熱的環境,讓食物容易滋生病菌,要格外注意食物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星狀病毒或腺病毒…等引起,輪狀病毒易在夏秋之際及冬季盛行,而諾羅病毒則全年都可能引發腸胃炎。

病原體如何感染

細菌和病毒都可透過污染食物、水源,及患者飛沫、嘔吐物、排泄物感染病入侵消化道。腸胃道機能被影響,就無法正常蠕動及消化,因此產生腸胃道症狀。細菌會透過以下方式產生病變:入侵腸胃道黏膜產生潰瘍/某些病菌會分泌毒素,刺激腸道過度分泌水分及電解質,導致腹瀉。病毒則會透過附著小腸並入侵小腸細胞,改變小腸黏膜的組織結構/影響腸道消化醣類、水分的重吸收及攝取營養,導致腹瀉。每種病毒易感染的年齡層有差別,諾羅病毒及星狀病毒沒有特定年齡層,而輪狀病毒、腺病毒及沙波病毒,較容易感染五歲以下孩童。

腸胃炎症狀

主要是發燒及腸胃道的症狀。細菌性腸胃炎患者感染病菌後,潛伏期可能是1小時~一週。會出現發燒持續兩三天/噁心嘔吐/每天腹瀉超過三次/拉出水狀、黏液狀的糞便/血便/腹痛。而病毒性腸胃炎患者感染後12小時~5 天內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諾羅病毒)/腹痛/腹瀉(較不會有血便或黏液狀糞便)

以上各種症狀中,最麻煩的是腹瀉及嘔吐。若症狀持續無法緩解,人體容易流失過多的水分及電解質,產生脫水症狀。脫水的嚴重度大致可分輕微、中度及重度脫水,不及時處理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何時需要送醫

醫師會先以支持性療法治療腸胃炎,用觀察及症狀控制來處理,而不特別針對病毒或細菌給予藥物,讓免疫力自行戰勝疾病。如果遇到脫水症狀無法緩解/6 ~8 小時沒有排尿/高燒三天以上/劇烈腹痛/持續嘔吐/吐血或血便/數小時內無法飲食/頭暈或意識不清,務必要立刻就醫,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特別是年幼的孩童無法清楚表達,家長要能辨識上述緊急情況,也需注意孩童食慾及活動力。有些病菌所分泌的毒素,可能嚴重影響腎臟的機能,如果出現溶血性貧血、少尿、水腫、抽筋等等症狀,一定要特別小心!

如何治療

發燒:普拿疼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ibuprofen等緩解藥物

輕中度脫水:一般以口服電解質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果第一時間發現自己脫水,也可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水、粉劑飲用

重度脫水:點滴輸液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嘔吐產生輕、中度脫水:止吐藥物 ondansetron 能緩解嘔吐,避免水分及電解質流失,不一定要用止吐劑

注意不要貿然用止瀉劑,可能使病原體滯留消化道,不利排出。拉肚子不要急著用止瀉劑,而是要注意脫水症狀。另外要注意腸胃炎症狀(腹瀉及嘔吐)治療緩解後,殘留的病原體可能還會感染他人。通常建議症狀解除至少兩天再恢復上班上課,減少腸胃炎傳播的機率。

飲食調整

少量進食較不會引起嘔吐,選擇清淡、低油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刺激腸胃道。避免高糖飲食,否則可能加劇腹瀉。哺乳孕婦不用中斷哺乳量,有腹瀉、輕中度脫水症狀的嬰兒可以正常哺乳,除非嬰兒嚴重脫水才需要輸液治療,等到脫水治療好再恢復哺乳。如果有乳糖不耐症,拉肚子階段要避免乳製品的攝取。

媒體常提到腸胃炎患者要選擇香蕉、米飯、蘋果及吐司這的BRAT飲食,但這種飲食證據力不足,醫師不會強迫腸胃炎患者進行。只要不是辛辣、高糖、高油,多數食物是可以依據狀況食用的。也有腸胃炎患者會喝運動飲料補足水分,但運動飲料不只有水分跟電解質,很多運動飲料糖分很高,反而讓腸道內滲透壓高,流失更多水份。

如何預防?

確實洗手:在戶外活動後、飯前飯後、更換尿布或處理食物,要確實清洗雙手

蔬果清洗:烹調食用前徹底清洗,減少看不見的病原體及農藥

清洗工具:肉類、蔬菜等生鮮處理完後,要清洗刀子及砧板

食物加熱:確實煮熟肉類、海鮮、蛋類等食物

空間區隔:換尿布與廚房區隔,用過的尿布應丟可閉合垃圾袋

消毒:污染的床單衣物可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浸泡消毒,處理嘔吐物時戴手套及口罩

接種疫苗:出生6週的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增強對輪狀病毒的免疫力。

就算得到腸胃炎也不一定要禁食禁水,而是依據狀況調整飲食,少量進食也是方式之一。此外,要注意是否有脫水,飲用口服電解水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家長們也要學會辨識需要就醫的症狀,在平日有效預防,才能保護家人免於腸胃炎的迫害。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2.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https://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