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互動體驗設計協會專欄,  藝術文創

【互動體驗觀察】 聲音的有形與無形,有情與無情

留存於身體記憶的聲音事件

如果聲音是一種材料,它會擁有哪些特性呢?也許有如橡皮筋可以拉扯的彈性、撕碎紙張的飄逸,抑或是如琉璃般晶瑩剔透呢?聲音無窮的可能性,能夠催生,甚至塑造人類感官印象及意識,它徜徉於有形與無形之中,化身有情與無情,如果純粹以聲音去認識世界,又會是活在怎樣的維度當中呢?

近期於華山文創園區展出的「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展名聲明了聲音可具有的建築性質,由中村勇吾擔任展覽總監,自東京21_21 DESIGN設計美術館移展來台。知名互動設計師的中村勇吾,出身工程及建築設計背景,後深耕於網頁互動設計領域,而如今以展覽總監的形象出現於台灣大眾面前。跨領域的豐富經歷也在此展的詮釋上,呈現出其特殊的詮釋觀點。

DropClock by 中村勇吾

展覽的空間規劃,由一個25公尺長幅的投影螢幕正面迎向參觀者,在其後則分隔成8個分隔空間,分別放置了八個藝術家的作品。這樣的配置有如網站的架構般,回想看看當進入一個網站先到首頁,而由首頁再分別連結到不同的作品頁面的使用經驗,變成身體與物理空間的體驗,而音樂的使用上,由以 Cornelius 為名的實驗音樂人—小山田圭吾演出的樂曲,亦如同網站不斷循環播放的背景音樂,用一首歌串連全部的空間和作品,然而不同於網頁的是,歌曲並不因為空間的改變而斷裂、重新播放,在展覽現場裡,不僅是引動想像情緒的核心,更給予了一個作品和參觀者共享的時間平台。

展覽現場紀錄
小山田圭吾與樂團演出
分隔間的走道

然而就移展的重新調整,若能找到與華山場地的平衡,如出入口動線以及觀展人數的控制上,相信會讓參觀民眾有更完整的展覽體驗,由於原展出的21_21 DESIGN空間是一個中小型、僅有一個出入口的展場空間,因此動線清楚的引導參觀民眾,由大螢幕那面繞一圈到背面的隔間區,或是反向亦可,而在華山場地由於出入口分別位於左右兩處,為了看到展出內容的全貌,觀展時勢必得重複單邊動線,而更重要的是,只有當人潮不再擁擠,我們才能感覺到和無形空間的關係。

21_21 DESIGN展覽空間配置圖
21_21 DESIGN展出紀錄

另外,提到實驗聲音和感官體驗,會在第一時間在腦海「響」起的人物,當數前衛聲音藝術家池田亮司,其專注電子聲音所能促發的感知可能性,他對待電子聲音的純粹,亦展現在極簡的數位影像及物理空間的佈設。當身處池田亮司所部署的場域時,會有如遭到埋伏的錯覺,在那極簡的「有形」沒有任何風吹草動,「無形」卻早已槍林彈雨,有情與無情似乎僅是一念之別。

Data Tron by 池田亮司
Test Pattern [100m version] by 池田亮司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http://tha.jp/8585/
https://www.inception-ltd.com/audioarchitecture2020
https://wonder-wall.com/project/354/
http://artasiapacific.com/Magazine/64/TheInfiniteBetween0And1RyojiIkeda

更多互動體驗設計相關的活動、資訊請上:https://tieda-ix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