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

【林克威專欄】四項秘訣教你如何提高電商產品的用戶體驗

【林克威專欄】四項秘訣教你如何提高電商產品的用戶體驗

每天你上網都是在做體驗,你體驗過很差的產品是什麽還記得嗎?如果一個電商網站如果你要查看「個人資訊」,但是你的手機螢幕很大,單手操作卻一直無法點到個人資訊,反而是只能點到旁邊的「我的消息」才能查看。

這種用戶體驗雖然說不是特別不好,但肯定會影響用戶的行為。如果有一個剛下載APP,首頁什麽東西都沒有,你要體驗任何一個功能的話,都要叫你先註冊。很多人的選擇一定是直接解除安裝。因為我沒有看到東西,我沒有註冊的動力,你是個什麽產品我都還沒了解,你覺得用戶會註冊嗎?誘因的必要性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方法,視情況提供誘因吸引消費者上鉤,這些都是提升用戶黏著度的方法,這就是在增加用戶的註冊阻礙。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用戶體驗的科技人,就比如今天開會,恰好我們討論到了這個話題,我們公司兩位創辦人,一位是技術出身,一位是商管出身;商管出身的老闆想的價值觀都是賺錢,而技術出身的老闆的價值觀是產品,這就比較矛盾。

問題的點在於:我們是否會堅持自己的原則。

起因是一個大客戶發現他們投放廣告區域有負面評論,要求我們刪除,剛開始還好,後來很多投放廣告的客戶都會要求我們把負面評論全部刪除。這就造成了很多用戶對我們平臺進行負面評論,說我們不公平之類的,對品牌影響力有較大的損害。

而兩位創始人的觀點如下:

商管老闆的觀點則是,如果我們不刪除,那麽下次這個客戶就不會投我們,慢慢的,我們就會損失很多的客戶。
而技術老闆則堅持認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這種對用戶體驗和品牌形象造成不好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電商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的五項指標與需要注意的一些小原則。

1. 不強迫
這裡的不強迫分為好幾個場景,比如,強迫註冊,強迫使用,強迫觀看或者強迫分享之類的。為什麽Facebook一直都要打擊強制分享的行為,就是注重用戶體驗。

如果使用者什麽功能都體驗不到,必須要註冊後才能使用,這種就完全沒有遵守用戶體驗的原則,這樣的產品也失敗也會較高。

如果你為了拉高註冊率,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用戶先體驗產品,盡可能的去接觸到產品的核心價值,在重要環再做註冊的引導。

比如購物,用戶肯定是需要搜尋和瀏覽商品,你要是連這個體驗都不開放給所有人,那基本離死不遠了。用戶是非常記仇的,可能剛開始會因為你的產品對他確實具有非常高的價值,他會忍受你,但一旦用戶找到了可替代品,我相信他絕對會直接與對手購買。

2. 不思考
不思考,即不讓用戶思考。即幫助用戶做出決策或者降低用戶的決策。這個原則其實是有MVP(最小化可行性產品)的影子,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這樣你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教育用戶。

如同Facebook剛發佈的時候也只有發圖片和文字,改頭像,導入這幾個功能。不讓用戶思考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研究,比如用戶在剛接觸產品的時候,你的產品是否足夠的簡潔(對於新用戶而言),是否有完善的引導機制。

電商裡面的不讓用戶思考,指的其實是讓用戶快速決策。經常網購的應該知道,現在的詳情頁面的介紹大多數都會采用降低決策的方式。

增加用戶思考的三大因素:看不懂、選擇多、找不到。

看不懂表現在產品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定位,就是用戶進來後發現什麼功能都有,但是卻看不懂主要的營業項目是什麼。選擇多的意思就是你的產品可能分了幾個大系列,這幾個大系列下面又分為幾個小系列,那麽這些小系列下面可能又分了好幾種不同的配置型號之類的。這一下來,一個系列就有十來種產品,這樣用戶確實會迷失。找不到的意思就是你的某些功能或者步驟不夠清晰,用戶不知道你的按鈕在哪裡,通常表現在界面設計或者UI 設計上面。如果該突出的按鈕不突出,用戶想要點擊分享給好朋友,但你的分享按鈕放在很隱密的地方,這就讓用戶找不到功能。

3. 簡單易操作
這裡通常表現在流程、功能兩個方面,當然也設計到按鈕的大小。流程方面自然不必多說,肯定是每個產品都需要重點去思考的事情,功能的簡單其實就是某些功能是否足夠明顯,是否足夠的單一。

有時候用戶找了半天才發現評論或者發文的按鈕,這就是UI的問題;為什麽不設計的更大一點的按鈕?

4. 不隨意調換位置
我習慣使用某個產品後,對很多功能的位置記得很清晰,所以下次我就會不去看功能的文字和顏色,那麽我就憑著自己習慣直接點擊。

如果這個時候該功能和其他功能調整位置,我就會進入另一個頁面,這並不是我想要的,這會降低使用者體驗,也相當於再讓用戶重新接觸一個新產品。

不光是功能位置的調換,還包括主題顏色啊,按鈕的顏色啊等視覺上的習慣,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讓用戶重新體驗。
用戶體驗的好壞影響了整個產品的思維,如果用戶體驗良好黏著度也會相對比例上升。只要降低用戶的註冊阻礙你就可以讓用戶黏著在產品上,也可以提升產品的能見度與使用率。

原文來自:林克威的電商老闆創業誌
圖片出處:unsplash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