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症狀有哪些?蕁麻疹怎麼治療?
有醫院統計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過蕁麻疹,女生又更容易發作。蕁麻疹是種過敏反應,但抓了卻又更嚴重。雖然不難診斷,但跟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又很相似,容易讓大眾弄不清楚。今天就來瞭解相關治療、保養與預防的方式吧!
What is 蕁麻疹
是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會出現硬硬的、帶紅色的、發癢的斑塊。如果去抓其他沒發作的地方,很快也會有類似的斑塊,但這些快速隆起的斑塊可能幾小時後又會消失。來去如風的特性,又讓蕁麻疹俗稱風疹。醫學研究認為蕁麻疹與表皮內的肥大細胞相關。主要影響的是皮膚過敏反應,有些研究認為蕁麻疹跟血球中的嗜鹼性球也有關。
蕁麻疹機制
肥大細胞、嗜鹼性球會釋放多種物質,其中的組織胺就是發癢的元兇,其它幾種血管舒張物質則會造成局部腫脹。肥大細胞在較深的真皮層或皮下組織活化時,可能造成血管性水腫,就像是藥物過敏導致的金魚眼、香腸嘴。蕁麻疹分為急性、慢性,通常前者恢復後就像沒事一樣,但後者就會反覆發作超過一個半月。
常見的原因
急性的蕁麻疹較有機會找出原因,目前認為特定藥物、食物、昆蟲叮咬、感染等都有關。但仍有超過一半的急性蕁麻疹找不到原因。至於慢性蕁麻疹就更難找到原因,溫度、皮膚刺激、劇烈運動、流汗、壓力、賀爾蒙,甚至癌症都可能誘發蕁麻疹。臨床上也有某些慢性發炎或感染,像是鼻竇炎、肺炎、慢性肝炎、蛀牙、陰道發炎等被治癒後,蕁麻疹也會隨之恢復。整體來說,許多蕁麻疹患者通常是無法確定病因,但多數狀況可以被控制,甚至不再復發。主要是靠醫師根據臨床症狀、相關病史診斷,抽血和皮膚切片不一定需要,除非有其他特別考量。
過敏原檢測
如果在吃了花生後不久就發生蕁麻疹,很可能是對花生過敏,所以針對花生進行過敏原測試很合理。但如果找不到明確過敏原因,而對一系列食物做過敏原檢測,發現對雞蛋、花生、蝦都過敏,也不能確定就是因為這三者才產生蕁麻疹。過敏原檢測跟蕁麻疹的因果關係,需要非常專業的判定。如果要做過敏原檢測,一定要請專業醫師判斷,依照醫囑調整作息,自行依據結果調整,反而可能產生更多問題。
蕁麻疹的治療
多數狀況下並不危急,除非是嚴重過敏反應,而在呼吸道發生血管性水腫、呼吸困難,否則治療會著重舒緩搔癢、紅腫以及降低血管性水腫。根據統計,3分之2的急性蕁麻疹患者,還沒有就醫治療時症狀就會消退。
蕁麻疹是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發癢症狀,如果去抓可能釋放更多組織胺和血管舒張物質,造成更嚴重的發癢和紅腫。醫師常會使用抗組織胺作為緩解症狀的第一線藥物。
抗組織胺有第一代、第二代之分,有短效、長效之分,也有口服、針劑注射之分。第二代抗組織胺的效果優於第一代,也有較少的嗜睡副作用。急性蕁麻疹通常會用短效抗組織胺治療,慢性蕁麻疹則用長效抗組織胺。如果症狀不太強,通常會先用口服藥物。如果血管性水腫較嚴重,也會考慮針劑注射。多數的抗組織胺是處方用藥,會根據臨床症狀開處方,如果有疑問要向醫師或藥師討論,不要自行停藥或亂吃。
蕁麻疹如何保養預防
- 該停的藥物:雖然藥物誘發的比率低,若是吃了未吃過的藥後就發生蕁麻疹,就要盡快停藥。
- 該禁的食物:食物也是蕁麻疹的原因之一,最常見的是甲殼類的螃蟹、蝦子、堅果類的花生、杏仁等食物。對這類過敏的人也是吃完不久就會發作。如果是慢性蕁麻疹患者,也盡量避免辛辣食物、煙酒。
- 減少皮膚刺激:對皮膚產生刺激的高溫熱水澡、緊身衣褲、佩戴手飾等行為,都盡量要避免。
- 降低壓力:儘量作息正常、睡眠充足、飲食均衡。
- 配合檢查:許多不明原因的蕁麻疹可能有關慢性發炎、感染。醫師認為有需要時,可能進行鼻竇、胸部X光或抽血檢查。
- 千萬別抓:不幸發作時,醫師會建議沖冷水或用冰涼毛巾輕敷,讓血管收縮、降低搔癢感。也可以請醫師治療,或是依照醫囑使用口服藥。
- 危險症狀立即就醫:如果發生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痛昏倒,請馬上就醫,否則血管性水腫可能會危及生命。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 Asero R. New-onset urticaria.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4, 2020.
- Khan DA. Chronic urticaria: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patient education.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4, 2020.
- Saini S. Patient education: Hives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uly 24, 2020.
-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蕁麻疹臨床指引。http://www.derma.org.tw/index.php?sort_no=1383033749 Accessed July 24, 2020.
- Sackesen C, Sekerel BE, Orhan F, Kocabas CN, Tuncer A, Adalioglu G. The etiology of different forms of urticaria in childhood. Pediatr Dermatol. 2004;21(2):102-108. doi:10.1111/j.0736-8046.2004.21202.x
- Kaplan AP. Clinical practice. Chronic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N Engl J Med. 2002;346(3):175-179. doi:10.1056/NEJMcp011186
- Ying S, Kikuchi Y, Meng Q, Kay AB, Kaplan AP. TH1/TH2 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cells in skin biopsy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omparison with the allergen-induced late-phase cutaneous reaction.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109(4):694-700. doi:10.1067/mai.2002.123236
- Beno SM, Nadel FM, Alessandrini EA. A surve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acute urticaria in children. Pediatr Emerg Care. 2007;23(12):862-868. doi:10.1097/pec.0b013e31815c9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