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KEN)

在實驗室條件下,人工培養出皮膚並不是新鮮事。此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培養出皮膚的外層,即表皮。但皮膚要發揮功能,還需要毛囊、皮脂腺、汗腺和神經等各種附屬結構。培養出功能完整的皮膚一直以來是該領域的研究目標。

如今,日本科學家利用幹細胞,成功培養出完整的皮膚,不僅包含表皮,還包括脂肪層、毛囊、腺體和神經等結構。將這種培養的皮膚移植到小鼠身上後,可以長出毛髮,分泌汗液,表明構建的皮膚功能完整,實驗成功。

這項研究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的辻孝(Takashi Tsuji)博士領導完成。辻博士解釋說,在此之前,人造皮膚缺少諸如毛囊和腺體之類的重要器官,無法發揮各項調節功能。這一缺陷阻礙了該領域的發展,而他們的新技術突破了這一限制,具有正常皮膚的功能。

人造皮膚上成功長出毛髮(圖:RIKEN)

人造器官的意義

在生物工程領域,科學家已在實驗室培養出各種人體器官或組織。對於生物醫學研究而言,這些人造組織是比動物更有價值的實驗對象。

現階段實驗只在小鼠上獲得了成功。研究團隊對接下來的研究態度樂觀,認為同樣的操作在人身上也會取得成功。屆時,人造皮膚將為燒傷或脫髮人群提供更有效的再生療法。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這項突破意味著人們朝著最終目標又近了一步:在實驗室培養人體各種器官,用於器官移植。

如果人體試驗成功,人造皮膚將減少人們等待相容性移植供體的時間,降低治療成本,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參考資料:

  1. Takagi, R., Ishimaru, J., Sugawara, A., Toyoshima, K., Ishida, K., Ogawa, M., . . . Tsuji, T. (2016). Bioengineering a 3D integumentary organ system from iPS cells using an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model. Science Advances, 2(4). doi:10.1126/sciadv.1500887
  2. RIKEN. (2016, April). Growing skin in the lab. EurekAlert.
You May Also Like

睡眠時的腦波能淨化神經元

科學家開始認識到:睡眠可能有益大腦健康。透過組織液的流動,可以沖走神經元周圍的蛋白質和廢物的有害堆積…

科學家將蝌蚪眼睛移植到尾部,失明蝌蚪獲得視力

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失明蝌蚪的尾部移植了一隻蝌蚪眼睛。手術後,蝌蚪獲得了視力,可以感知顏色…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或增加細胞癌化風險

CRISPR 技術的商業化不僅將沉寂已久的基因療法重新帶回大眾的目光,也為許多罹患罕見遺傳疾病的患者…

手機 AI 程式檢查病徵比醫生護士更準確

漫長的輪候時間一直是公共醫療的一大缺點。如並非患上急症,病人可能需要等待一至數個星期的時間,導致病情…

科學家發現一種能有效治療肥胖症的蛋白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統計,肥胖症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

MIT 研發以無線電波偵測人類情感

透過面部表情猜測一個人內心的心情,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所得出的結論更並非一定準確。因此,美國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