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ean Gladwell/Moment/Getty Images

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活躍磁場刺激大腦關鍵部位,可迅速緩解嚴重的憂鬱症狀。這項新療法的副作用是疲勞和治療時的不適感。該研究對一群志願者進行非盲實驗(unblinded experiment)的結果顯示,對那些已嘗試過其他治療方式卻沒有改善的患者而言,這種治療方法同樣有效果。

新抗憂鬱症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及帕羅奧圖大學(Palo Al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一項針對 21 位受試者的開放研究中,增加每日療程次數給予病患五倍的總脈衝劑量,結果發現這樣的劑量不但安全而且可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這項非侵入式療法稱為「間歇性 theta 波經顱磁刺激療法」(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已經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ssociation)核准作為重度憂鬱症的治療方法。

iTBS 療程為期六週,每天將數百道強磁脈衝導入至患者大腦特定的部位數分鐘,來刺激神經元之間緩慢建構起更強健的連結,以幫助減輕慢性憂鬱的症狀。可以將此療程視為對人類神經系統中太過衰弱以致無法管理情緒的部分進行訓練,來幫助大腦更有效地抵抗低落的情緒。

效果顯著

此療法已證實對 10-30% 對其他療法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帶來希望。而 201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接受這種治療之後,不到半數的憂鬱症患者有部分的改善,其中有 1/3 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

當其他療法無效時,這樣的療效相當吸引人。不過該療法的效果可以再改善,尤其因為「頭顱磁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並非完全無副作用,有可能會造成頭痛及其他輕微的不適。

這項研究被認為不太可能有副作用。不過,這項實驗僅針對少數人進行。因此,實驗可能存在部分的限制。

在經歷 5 天的療程,其中每天接受 10 次高劑量 iTBS 照射,並透過大腦掃描提高準確率後,21 位志願者中有 19 位表示憂鬱得到了足夠的改善,可被視為症狀得到緩解。

其中一位參與者是 60 歲的黛德麗·雷曼(Deirdre Lehman)。除了躁鬱症(bipolar diagnosis)之外,近年來她也忍受不斷的絕望。她表示:「到療程的第三輪時,絕望感開始舒緩了。這是自從我 16 歲以來開始有躁鬱症後,大腦最平靜的時刻。」

治癒的希望

儘管研究的樣本數很小,而且也缺乏控制組來對照實驗結果,該研究仍為憂鬱症患者帶來一絲希望。該研究希望,這種神經調節療法有一天可能會幫助 90% 以上的人擺脫令人沮喪的心理健康。

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諾蘭·威廉斯助理教授(Nolan Williams)提到:「在雙盲測試(open-label testing)中,從來沒有一個針對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的療法能超過 55% 的緩解率。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被視為是黃金標準,但在難治型憂鬱症上,其緩解率平均也只有 48%。」

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重度憂鬱症的複雜情況。憂鬱症的症狀似乎不只有一種情況,而其中有些部分可能無法藉由常規藥物來治療。即使對那些可以透過藥物來管理自己情緒的患者而言,症狀也不容易治癒。

全球約有多達十分之一的人口罹患重度憂鬱症,因此若此種療法可以緩解憂鬱症的症狀,將對全球數百萬人產生巨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Mcrae, M. (2020, April 9). A Brain Stimulation Experiment Relieved Depression in Nearly All of Its Participants. Science Alert
  2. Cole, E. J. et al., (2020, April 7). 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doi/10.1176/appi.ajp.2019.19070720
  3. Blumberger, D. M. et al., (2018, April 28 to May 4). Effectiveness of theta burst versu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REE-D): 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 Science Direct. doi.org/10.1016/S0140-6736(18)30295-2
You May Also Like

研究發現巴西基改滅蚊計畫未如預期成功,引起各方紛爭

蚊子是登革熱和瘧疾等疾病的傳播者。近年來科學家想出了一種創新的方式控制野外的蚊子數量,即是透過釋放基…

研究再度證實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但是否足以化解反疫苗風潮?

二十多年前,一項研究聲稱疫苗會引起自閉症,儘管該研究後來被推翻,作者被禁止執業,但這種認知仍然留存在…

美國男子接受骨髓移植後,精液含有捐贈者 DNA

美國一位在警局工作的男子克里斯·朗(Chris Long),四年前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症(myeloid…

科學家發現讓截肢小鼠再生腳趾的蛋白質,人體斷肢再生不是夢

關節的結構複雜,因此某些動物雖能再生四肢,卻很少能夠同時再生關節。日前,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比爾·蓋茲警告:基因編輯可能會使貧富不均的情況更加嚴重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近年來最被看好的一種技術。而比爾·蓋茲(Bill Gates)…

拯救了數十萬人生命的不死細胞——「海拉細胞」

試想像一下你是一位 1950 年代的醫生,於醫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某天,你意外遇到一位患有高度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