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研究發現:某些腸道細菌與心理健康有關,有望用於憂鬱症治療

一項研究顯示,腸道內的微生物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憂鬱症患者是否服用抗憂鬱藥,其腸內的糞球菌(Coprococcus)和小類桿菌(Dialister)的濃度都很低。 若這項研究經得起進一步的審查,提升腸內益生菌的濃度也許能成為心理健康的新療法。

腸道菌叢與心理健康

比利時法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Flanders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的傑倫·瑞斯博士(Jeroen Raes)在 2012 年發起了佛蘭德腸道菌叢計劃(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這項計畫收集了許多志願者的糞便樣本,讓科學家得以進行腸道菌叢的相關研究。研究團隊從該計畫中一千多人的醫學測試和醫療紀錄中,尋找憂鬱症、生活品質和潛伏在糞便中的微生物之間的關聯。

瑞斯博士發現聲稱有高生活品質的人,其體內腸球菌(Faecalibacterium)和糞球菌微生物的濃度較高。同時發現憂鬱症患者,其糞球菌和小類桿菌的濃度低於平均值。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medicine/%E8%83%8E%E5%85%92%E8%87%AA%E9%96%89%E7%97%87%E9%A2%A8%E9%9A%AA%E5%8F%96%E6%B1%BA%E6%96%BC%E5%AD%95%E5%A9%A6%E5%BE%AE%E7%94%9F%E7%89%A9%E7%BE%A4%E7%B3%BB%E5%81%A5%E5%BA%B7/”]

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並未證實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心理健康。其效果卻可能相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族群。但在後續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能透過神經傳導物質與人類的神經系統進行溝通,而該神經傳導物質對良好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瑞斯博士表示:「我們通過分析他們的 DNA 來研究腸道細菌是否能經由神經系統進行溝通。我們發現許多腸道細菌可以產生神經傳導物質或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例如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其中,多巴胺和血清素在大腦中有複雜的作用,而憂鬱症患者對這兩種物質有長期失衡的問題。

瑞斯博士表示,生活在人體外的微生物,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製造相同類型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也許是因為這些微生物未能與人類共同演化,並無法學會從與宿主的神經系統溝通中受益。

如果某些憂鬱症的形成,能歸因於某些菌叢的濃度太低,那麼就能藉由增加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為憂鬱症的治療展露曙光。但瑞斯博士強調,執行這項治療之前,必須先證明微生物和憂鬱症的關係。包括在實驗室培養腸道菌叢,觀察它們製造出何種物質,測試這些物質在動物身上的效果,並用特定的益生菌予以治療,之後才能進行人體試驗。

 

參考資料:

  1. Ian Sample. (Feb. 04. 2019.) Gut Bacteria May Hav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Study Says. The Guardian.
  2. Mireia Valles-Colomer et al., (Feb. 04. 2019.)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Nature Micro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