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PTSD最全知識合集
What is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多數是因為經歷或目睹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包含死亡威脅如綁架、兇殺、戰爭、災難、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有時只是得知親友遭受創傷,都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
根據終生盛行率研究,遭受創傷後有9.2% 的人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性侵、戰爭、監禁等的倖存者,則有33%~50% 的盛行率。經歷重大創傷必然痛苦,隨著時間與良好照護,多數人能夠恢復。然而這些症狀若惡化,或持續數月數年,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就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後群。
創傷壓力症候群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問題,最早可回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甚至是較近期的越戰都有相當多討論。士兵或經戰事的婦女,會有創傷壓力反應,在事件後出現麻木、激躁、失眠、惡夢等症狀。早期研究主要以軍人為主,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又稱戰鬥疲乏症。近十年則關注經歷災難的 PTSD,認為這是災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不是每個人經歷創傷事件都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大部分的人不會發展成PTSD。這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影響程度也不同。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經歷創傷、目睹他人創傷或死亡、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創傷後社會支持不足、面臨極端壓力如失去家庭、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曾有精神疾病病史、藥物濫用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支持團體、肯定自己的行動、正向處理策略、創傷過後從中學習、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應變
研究人員也持續了解其他危險與復原因子,包含基因、神經生物學。些研究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提早預測,辨認易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體,並進行預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
創傷經驗再體驗:創傷後可能夢見事件重演,或突然憶起事件,再度感受到痛苦。這種感覺具侵入性,越不願想起反而越容易想起。
過度警覺:創傷事件後持續警戒狀態,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甚至自我傷害。
逃避及麻木: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創傷相關的人事物。
負向認知及情緒:產生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這些症狀不只對個案的造成極大痛楚,也嚴重影響個案的生活、工作。有些人因為車禍導致 PTSD,害怕上街、無法出門;有些人因為不斷回憶起創傷,想麻痺自己而過度飲酒;有些人被強暴後常想起創傷,因而無法親近他人;有人遭受虐待後變得暴躁易怒,他人也無法與之相處。
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就可能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實際需要精神科醫師評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單獨發生,可能會變化或合併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慢性憂鬱性精神官能症、重度憂鬱症等等,這和個案的心理與介入程度有關。
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不批判介入,反而給予肯定、鼓勵。有助於穩定情緒,讓個案放鬆、安心治療。目標是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
認知行為治療:醫師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擬定治療策略,包含心理教育、認知焦慮管理等。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精神動力取向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改善症狀並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特殊治療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師引導並專心回憶創傷,透過特殊指令,讓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過程有助於重整大腦資訊傳遞,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放鬆身體與情緒。
藥物治療
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副作用比傳統三環抗鬱藥少。現有證據指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能改善再體驗及逃避症狀,對麻木症狀則需要時間反應。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此外,藥物治療需考量對藥物的反應、是否合併症,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如其他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醫師與藥師會考量個案本身、副作用、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交互作用等因素,調整治療策略。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遭遇各種壓力,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也有關身心健康。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增加適應能力。培養放鬆、冥想,規律運動的習慣,才能解決煩惱。也可以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人。
如果家人剛經歷創傷,給予情緒支持、陪伴與傾聽就是最好的幫助。另外要提醒大家,PTSD 個案易否認與害怕創傷,導致不願就醫、惡化。如果你是個案的家屬,可以陪伴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出現自我傷害的想法,則需尋求精神科醫師。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也能有所幫助。
社會新聞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事件,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民眾PTSD 的風險。如果媒體不刻意強調、渲染恐懼,也是預防 PTSD 的努力方向。衛福部也在推動社會安全網的計畫,希望扶持每個人遭遇危機時,能夠有能力與資源抵抗並面對。
現代社會的高壓下,每個人都可能產生 PTSD。希望這篇能讓你更了解PTSD,在日常生活有效預防,遇到創傷時也能自我覺察,並關心身邊親友的心理健康。真正的健康是要生理、心理、社會的完整,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 周煌智, 蔡冠逸, 吳泓機, 蘇東平, & 周碧瑟. (2006). 災難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候群. 臺灣精神醫學, 20(2), 85-103.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