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補丁,  行為解碼,  醫學健典

怎樣算是焦慮症?預防焦慮症知識總整理

焦慮症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和普通的焦慮不同,不只是暫時緊張或害怕、心跳快,焦慮症患者的焦慮情緒可能會持續,甚至惡化。他們面臨的除了心理壓力,也可能有生理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且反覆出現。

焦慮症其實非常普遍,美國人一年內有19.1% 的人曾經有任一種焦慮症。其他國家焦慮症的發生率也很高,其實你我以及身邊的親友都可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焦慮症,只是還未察覺。

What is 焦慮症

一般認為,遇過的傷害或壓力,可能會觸發易焦慮的人們,進而導致焦慮症。人的生理身體會生病,心理也會有不健康的狀況。加上生理和心理會互相影響的,緊張時心跳、呼吸會自然加速,就是最清楚的例子。大腦的杏仁核和海馬迴負責壓力反應,杏仁核處理害怕、威脅情緒,海馬迴則有關記憶。當人類受到壓力時的害怕、威脅感會刺激杏仁核,海馬迴則會儲存這個記憶。當杏仁核和海馬迴接收同類刺激,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被活化,就產生心跳呼吸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繃等現象。

假設一個人類在大草原遇到老虎,聽到叫聲後看見老虎撲來,杏仁核接收害怕的感受、海馬迴記憶此感受之後,交感神經啟動,加速心跳呼吸、血壓上升,提供瞬發力讓他逃離老虎。當他再次聽到老虎叫聲時,海馬迴的記憶就會盡快啟動交感神經系統以逃命。而此機制如果過度敏感,就可能導致負面影響。焦慮症可能與此機制有關,但這也只是目前推測的焦慮症成因。

What is 焦慮症危險因子

經歷或目睹傷害:曾經經歷或目睹傷害,有高機率產生焦慮症。

疾病壓力:生理疾病導致心理焦慮。

壓力累積:一次巨大事件或壓力事件的積累,在某個時間引爆焦慮症。

個性:有些特定個性會有更高機率產生焦慮症。

其他心理疾病:擁有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有更高機率發生焦慮症。

遺傳:有血緣的親屬患有焦慮症時,同樣發生的機率較高。

藥物和酒精:濫用藥物或酒精可能導致或惡化焦慮症。

What is 焦慮症症狀?

和一般的焦慮不同,基本上我們都有過焦慮,像是考試、比賽前都會感到焦慮。除了心情緊張,心跳加速、手抖、胃痛都可能發生,但這些狀況基本上會隨著事件結束而消失。

而焦慮症常常造成過度的擔心與害怕,並維持或反覆很長時間。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情,也可能有如此程度的感受。這些焦慮和害怕會影響生活,而且難以自我控制。其他人可能會覺得焦慮症朋友的情緒,與實際緊張與危險不相符,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感受都非常真實、嚴重。

焦慮症相關的心理狀況有很多,像是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恐懼、強迫症(OCD)、創傷後壓力症(PTSD)…等等。廣泛性焦慮症常有心理、生理的症狀,像是坐立不安、易怒、憂慮、注意力難集中、睡眠障礙、易疲憊、肌肉僵硬緊繃等等。

有些廣泛性焦慮症會併發自主神經異常的症狀,例如腸躁症、胃脹氣、心悸等等,也可能併發憂鬱症、其他恐慌。這些症狀時常發生,可能讓患者常要跑醫院。反覆頭痛、脹氣、腹瀉、便秘,卻沒有明確生理病因的患者,可能就是心理的疾病。但也不要認為擁有這些症狀,就是罹患焦慮症喔。由醫師謹慎診斷、檢查,排除其他生理疾病,才能知道真實狀況。

How to治療

常見方式有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根據隨機雙盲研究,這兩種方式合併或獨立進行,都有顯著的效果。需要醫師與個案或照護者共同討論來決定。

心理治療由心理治療師協助,主要控制想法的焦慮,並盡量放鬆身心。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對焦慮症相對有效的治療。優點是不會有服藥副作用,患者也能觀察並嘗試控制焦慮情緒,但需要的時間和心力較多。

藥物雖然可能有副作用,不過效果通常較快。有多種藥物能緩解焦慮症的症狀,抗憂鬱劑、抗焦慮藥物都可能被使用。患者焦慮嚴重時,可能會使用鎮靜劑,但通常是為了短期控制,並不會長期服用。

考慮到個案症狀、藥物的副作用、交互作用影響,務必與醫師討論,自行使用藥物是非常危險的。焦慮症的治療並沒有最好的方式,心理或藥物治療,甚至合併治療都可以。最好的是醫師與個案、家屬溝通,共同做出合適的選擇。

How to 改善?

運動:有氧運動能紓解壓力,像是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每週運動 150 分鐘以上。

放鬆:進行瑜伽、普拉提、冥想…等活動都有助於放鬆。

避免過量咖啡因:太多咖啡因可能更易焦慮,疲憊時別急著攝取咖啡因。

避免菸酒與藥物:抽煙喝酒這不只有害健康,也無法舒緩焦慮。

參與支持團體:台灣有許多支持團體,可以與相同狀況的人共同努力改善。

焦慮症並不是可怕的絕症,現代高壓生活讓大家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希望能透過這些資訊,幫助大家認識焦慮症,也分享一些預防、治療的方式。如果你自己或親友擁有焦慮症的困擾,以正確的知識處理,用積極、樂觀面對,我們都可以慢慢改善的。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2. NIMH  https://www.nimh.nih.gov/index.shtml     
  3. 台灣精神醫學會  http://www.sop.org.tw/   
  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