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跟感冒差在哪?流行性感冒預防與治療懶人包
流行性感冒在入秋冬的轉涼時節,就會開始流行。無論年紀、性別都可能感染。而且流感與普通感冒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容易分辨的情況下,許多人可能會忽視流感併發症的風險。也有些人受到錯誤資訊影響,因此害怕、拒絕施打疫苗,減少了預防流感的機會。今天就要一起來看看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要緊急送醫的狀況、以及預防治療的方式!
流行性感冒vs感冒
流感的病毒感染人體,在一小段潛伏期後可能引發多種症狀,像是肌肉痠痛、全身無力。而流感更危險的是,可能會引發肺炎、橫紋肌溶解症、腦炎或腦膜炎、中耳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致死。接下來我們從各個方面來區分流感及感冒。
病原體:感冒的病原體是鼻病毒、冠狀病毒及腺病毒;流感的病原體是流感病毒。
季節:感冒隨時都有可能;流感多數在冬季流行。
症狀:兩者都會發燒、喉嚨痛、鼻塞、流鼻水,但流感症狀會比較突然,也容易產生高燒、肌肉酸痛、全身無力。
病程:感冒通常一周會痊癒;流感需要近兩週。
併發症:流感冒可能有肺炎、腦膜炎、中耳炎等併發症。
治療:感冒可用症狀治療緩解;流感需要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
流行性感冒症狀
不同年齡層、體質可能有不同症狀,因此辨識流感代表行症狀,盡早治療是最重要的。青少年、成人的流感症狀通常會:突發高燒/肌肉酸痛/全身虛弱/乾咳/喉嚨痛/流鼻水。13 歲以下的孩童症狀通常有:發高燒(近五成的孩童可能超過39度)/咳嗽/鼻塞或鼻涕/頭痛/呼吸急促/肌肉酸痛(孩童比例較低)。而年長族群症狀較不明顯,不一定會發燒、喉嚨痛、肌肉酸痛,可能出現體虛/頭暈或暈眩/食慾低落。
何時須就醫
部分流行性感冒會自行恢復,但有些人較容易產生併發症。以下是需要即時就醫治療的族群:5 歲以下孩童、65歲以上年長者、孕婦或產後兩週女性、長期在照護中心、有慢性疾病病史(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腎病、冠狀動脈疾病)、擁有免疫疾病、長期接受阿斯匹靈藥物的未成年人、BMI>40的族群,這些人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須盡快治療避免風險。
而如果流感症狀影響一般成年人的生活,且有五天以上高燒、呼吸短促、覺得喘、喉嚨痛、吞嚥痛、肌肉酸痛,也建議就醫檢查。
若是產生以下症狀,務必馬上送醫: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發紺症狀(指尖藍紫色或嘴唇暗沈),可能是感染急性肺炎/劇烈頭痛、癲癇、抽筋、意識不清,可能感染急性腦膜炎/臉色白、冷汗、心跳過慢、血壓下降,可能產生急性心肌炎。
預防治療
冬季是流行性感冒肆虐之際,一定要注意預防。重要的方式如下:咳嗽、打噴嚏時,用衛生紙、手肘內側、衣袖遮住口鼻/四肢若接觸鼻涕、唾液,要確實洗淨/避免待在人多的空間,外出也要戴口罩,避免飛沫感染/定期接種流感疫苗,增強自身免疫力。
疾管署在 2015 至 2016 年的資料顯示,流行性感冒+嚴重併發症的患者,超過九成未接種當年的流感疫苗。如果全國人民都遵循建議注射疫苗,可以避免許多的嚴重併發症與死亡。
如何自我緩解
休息: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請戴口罩,以防飛沫感染。
水分:補充足夠水分,發燒時需要更多水分。
緩解:頭痛、發燒可考慮服用乙醯胺酚(普拿疼)緩解。
抗病毒藥物:常見有 oseltamivir (克流感)及 zanamivir (瑞樂沙),通常在流感症狀發生的兩天內服用較有效,副作用可能是腸胃不適、頭暈。藥物服用方式各有不同,克流感藥物是口服為主,而瑞樂沙藥物則是吸入為主。適合的藥物要請醫師評估指示再服用。
流行性感冒是幾乎週期性出現的疾病,不但容易影響大家的生活,老人與孩童的健康更需要注意,嚴重的流感甚至會影響社會經濟。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幫助更多人認識流感相關資訊,作好預防和治療,保護自己也照顧他人!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https://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