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公司研發的線比頭髮還薄。(圖:Neuralink)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 Neuralink 公司稍早宣布,正著手研發腦機介面,以及可在人類大腦進行植入訊號線的機器人。該公司希望未來能幫癱瘓病患植入裝置,以便讓病患控制手機或電腦等裝置。

絲線比頭髮還細

Neuralink 目前研發的第一項新產品就是絲線(threads),比目前使用在腦機介面的材料更不會傷害大腦,也有機會傳輸更大量數據。該系統透過 96 條線組成,每個陣列可具備多達 3,072 個電極,由於線寬僅 4~6 微米,也比人類頭髮還要薄。 Neuralink 總裁霍達克(Max Hodak)坦言,當初不確定該技術是好主意,但是馬斯克說服他這樣做可行。

未來 Neuralink 科學家打算利用雷射光束穿透腦顱,而非透過鑽孔,早期實驗也將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合作。馬斯克表示:「我們希望明年底可使用在人類病患身上,最終目的希望實現人類與人工智慧共生。」

比傳統系統接受更多訊號

第一位因脊髓癱瘓而接受大腦移植的患者是馬修納·格爾 (Matthew Nagle) ,他所使用的是由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開發的 BrainGate 。這種系統使用多通道神經電極(Utah Array),當中採用不易彎曲的針,最多可容納 128 個電極通道,遠低於 Neuralink,換言之,代表更少的大腦數據會被接收,而且本身也比 Neuralink 的線更硬,長期恐會對大腦造成損傷。Neuralink 使用的薄聚合物可望解決該問題。

另外,Neuralink 也開發專門負責植入線的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可植入 6 條線共 192 個電極,而且可避開血管,減少大腦出現發炎反應。

除此之外,該公司也在開發一款客製晶片,可更能判讀、整理與放大大腦訊號。不過,目前該裝置僅能透過 USB-C 傳輸數據。未來無線版本的 N1 感測器將可嵌入人體,並利用無線方式傳輸數據,而且可連接至安裝在耳後的外部裝置。

目前 Neuralink 仍僅在老鼠身上實驗該平台的穩定性,一旦該技術如果可行,將可透過機器人手術植入高頻寬大腦連接,過程所使用薄的絲線,將讓許多神經元活動可被紀錄下來。

資料來源:

  1. Lopatto, E. (2019). Elon Musk unveils Neuralink’s plans for brain-reading ‘threads’ and a robot to insert them. [online] The Verge.
You May Also Like

台灣心元資本投資的日本「先買後付」新創Paidy獲得1.2億美元投資,日本新創史上最大

台灣心元資本早期投資的日本Paidy公司是「無卡分期」和「Buy Now, Pay Later」服務背後的新創公司,並曾與台灣嘟嘟房合作推出先停車後付款服務,已在D輪融資中籌集了1.2億美元,這是日本未上市的新創公司中籌集的最大一筆資金。

以植物取代石油為原料,有望降低碳纖維價格

人類歷史上,每個時代的躍進都伴隨著一個新材料的誕生,而碳纖維被認為是下一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材料,具有比…

新加坡人造蝦蟹肉新創收購紅肉公司,讓燒賣好吃不殺生

新加坡人造肉公司 Shiok Meats已經收購了Gaia Foods超過 90% 的股份,將幫助 Shiok Meats 在其現有的以細胞培植為主的甲殼類(如蝦、龍蝦、螃蟹、對蝦和小龍蝦)產品菜單中,添加牛、豬、羊等红肉產品。

比爾‧蓋茲:AI 取代人類並非壞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 Bill Gates ) 認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早已不是任何人可以力…

首批半自動駕駛計程車隊將在杜拜街頭正式營運

特斯拉汽車 ( Tesla ) 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United Arab Emirates,或…

摩根大通啟用人工智慧科技,數秒內完成 360,000 小時的工作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是美國最大的銀行,僱用大量員工為數以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