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互動體驗設計協會專欄,  科技前瞻

【身體與科技的靈肉磨合】感官仿生—跨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邊框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海平面下的1000米處,是毫無日光穿透,黑暗密佈的深海,卻也是地球上佔據最廣的棲息地。由於視覺無法作用,那裏是一個人類無法想像的生存環境,而能夠接收聲音音波的器官,是更被仰賴的感官機制。

海豚和鯨魚等鯨目動物,經由聲音來互相理解、定位巡航,甚至是統治一方領地。

來自交大應藝所的團隊—許峻誠研究室所研發的互動裝置《觸形》和《游感》兩件作品,便以鯨豚透過自體聲納感知空間、以及魚透過側線細胞感知水流狀態的感官特性,探討仿擬海洋生物的感官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認知和狀態。

《觸形》

裝置模擬圖

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大,在海的包容裡,聲波是以直線穿過海洋生物的頭部,而不是生活在陸地的動物,聲波受到折損並以一定的折射率進入耳朵中。受到海豚和鯨魚的聽覺器官特性啟發,《觸形》的體驗者會穿戴一副依受到訊息變化而產生震動的面具,以仿擬鯨豚用敏銳的臉部皮膚,去接收和理解訊息內容的感官轉換體驗。

《游感》

裝置模擬圖
裝置模擬圖

側線是魚類相當重要的感覺器官,兼具嗅覺、感應水溫與水壓,查覺水流速度,以及定向輔助等功能,相當於一種水下聲納,亦類似於蝙蝠的聲納導航系統。研究團隊因此設計一組擁有多個轉動馬達的臂套,透過馬達接觸體驗者的皮膚,來感知到不同程度的震動的知覺,來體會魚在水中可能感知的速度和律動感。

魚類側線示意圖

以上兩件介紹作品,以仿生設計(Bionics design)為概念,藉由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和現象,來轉譯成人類可以理解、體驗或應用的事物,然而透過仿擬動物的感官經驗,是否有助我們跨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邊框呢?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https://youtu.be/h1Jbroj9E1c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earth-47052497

https://kknews.cc/science/enor8n.html

持續關注請至TIEDA臉書官網,歡迎與我們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