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國仍大量排放破壞臭氧層的禁用化學物質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會造成臭氧層破洞的物質,在中國東部大量且持續排放中,而全球已於 2010 年禁止使用這種化學物質。
找出排放源
該化合物為四氯甲烷(carbon tetrachloride),可生產一氟三氯甲烷(CFC-11),這些化學物質都會破壞臭氧層。因此,2010 年起全球就禁止生產會造成四氯甲烷排放的產品,避免造成其排放至大氣當中。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全球四氯甲烷的排放量不如預期下降,每年仍有約 4 萬噸排放到大氣中。多年來,研究人員始終不清楚這些物質的排放來源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南韓、瑞士、澳洲與美國的研究人員合作,目標為量化來自東亞的排放量。研究人員使用靠近朝鮮半島地面及空中的大氣濃度資料,並研究兩種模擬大氣層對流的模型,以追蹤四氯甲烷的排放源。結果發現,2009 到 2016 年間,大部分的四氯甲烷排放量來自中國東部。
禁用不如預期
本研究的作者,布里斯托大學化學學院的馬克·朗特博士(Mark Lunt)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來自東亞地區的四氯甲烷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大部分,甚至比其他之前研究顯示的還要多。不僅如此,即使自 2010 年起就已經逐步淘汰四氯甲烷於揮發性產品的生產,但仍然沒有證據顯示排放量有隨之下降。」
事實上,某些地區排放出的四氯甲烷,甚至可能從 2010 年後開始略微增加。根據該研究的結果顯示,2012 年後在中國山東省出現了新的排放源。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e5%8d%97%e6%a5%b5%e4%b8%8a%e7%a9%ba%e7%9a%84%e8%87%ad%e6%b0%a7%e5%b1%a4%e6%bf%83%e5%ba%a6%e8%87%aa-1998-%e5%b9%b4%e4%be%86%e6%9c%80%e9%ab%98/”]排放原因未明
不過,即使本次及先前在美國及歐洲的研究,已經調查出大部分四氯甲烷在全球的排放分布,但與我們的認知仍有很大的落差。此外,最近的報告中也顯示,有很大部分的四氯甲烷排放可能並非刻意而為,而是在生產其他氯氣等化學物時不經意發生的。
布里斯托大學大氣化學系的麥特·里格比博士(Matt Rigby)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了四氯甲烷排放源的地點,但我們並不清楚造成該排放的製程或產業為何。這將是重要關鍵,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刻意或不小心生產的。此外,世界上可能還有印度、南美及亞洲等地區,正在排放會造成臭氧層破洞的氣體,但我們缺乏詳細的大氣量測資料。」
因應態度
研究人員希望科學家及監管機關可參考這項研究,以分辨出東亞四氯甲烷排放的原因。最終,如果能夠避免該氣體的排放,就可以加速臭氧層的恢復。
朗特博士表示:「這樣的研究顯示了持續偵測造成臭氧層破洞氣體的重要性。人們認為臭氧層破洞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意識到,持續偵測破壞臭氧層的人造氣體是必要的,以確保這些化合物最終能夠完全被淘汰。」
參考資料:
- Press Release, (2018, October 26). Location of large ‘mystery’ source of banned 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 uncovered. University of Bristol.
- Lunt, M. et al., (2018). Continued Emissions of the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 Carbon Tetrachloride From Eastern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DOI: 10.1029/2018GL07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