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類活動讓野生動物更容易罹患癌症
永續環境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讓野生動物更容易罹患癌症

《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人類行為對環境與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讓人類足以被視為致癌物種。人類的癌症發生率大多歸因於飲食、作息改變與接觸汙染物,而人類活動也造成野生動物的飲食與棲地變化,但一直沒有研究探討這些因素對野生動物罹患癌症的影響。

在法國生態與進化癌症研究中心(Centre de Researches Écologiques & Évolutives sur le Cancer),由弗雷德.托馬斯(Frédéric Thomas)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多項研究,以釐清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癌症風險的關聯。

各種致癌因素

他們整理出數種人類對動物致癌的因素,首先是汙染。環境汙染物有許多阻礙細胞生長的機制,例如損害 DNA、干擾免疫功能和干擾賀爾蒙平衡。

一份研究顯示,在高度污染的加拿大聖勞倫斯河口(Saint Lawrence Estuary),有  27% 的白鯨(beluga whales)罹患癌症,另一份研究指出氯基農藥(clorine-based pesticide)與加州海獅的癌症發生率上升有關。同時,車諾比核災造成具放射性的核苷酸,也被認為與當地鳥類發生腫瘤有關。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全球性累積的微塑膠,也對會野生生物造成潛在的致癌風險,其影響不亞於農藥。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e7%a0%94%e7%a9%b6%e9%a1%af%e7%a4%ba%e4%b8%96%e7%95%8c%e5%90%84%e5%9c%b0%e7%9a%84%e6%b5%b7%e9%b9%bd%e5%8f%97%e5%a1%91%e8%86%a0%e6%b1%99%e6%9f%93/”]

危害不僅止於汙染物

源自人類的食物也是個問題,這問題主要由人類主動餵食或動物食用廢棄食物引致。這些食物的危害包括腐敗食物的真菌毒素(mycotoxin)、抗生素曝曬產生的毒素,或者食物本身的低品質導致營養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還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癌症風險增加。

除了前述的污染與食物,光害也可能危害野生動物。該研究認為夜間的人工光源(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會干擾野生動物的內分泌。ALAN 與人類的致癌風險提升有關聯,主要是干擾了調節睡眠與抑制癌症的賀爾蒙,野生動物可能也會造成類似的影響。

人類造成的棲地變化,也導致動物群體的基因多樣性下降,使得癌症發病率上升,例如雪豹(snow leopard)與條紋袋狸(western barred bandicoot)抵抗致癌病源的能力下降,加州海獅的單一基因變異喪失則與泌尿生殖系統癌(urogenital carcinoma)增加有關,某些狐狸與斑馬也發現癌症發病率上升。

研究團隊相信人類行為導致野生動物罹癌的現象仍被低估,建議對人類行為、生態與癌症間的交互關係進行更多的研究。

 

參考資料:

  1. Fiona Mcmillan (2018, May 21). Humans are giving many other species cancer. Cosmos. Retrieved August 13, 2018.
  2. Mathieu Giraudeau, Tuul Sepp, Beata Ujvari, Paul W. Ewald & Frédéric Thomas (2018, May). Human activities might influence oncogenic processes in wild animal population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3. Daniel Martineau, et al., (March 2002). Cancer in wildlife, a case study: beluga from the St. Lawrence estuary, Québec, Canada.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4. Gina M.Ylitalo, et al., (January 2005). The role of organochlorines in cancer-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alifornia sea lions (Zalophus californianu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