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行為解碼

全球語言滅亡的現象,使得一種重要的人類知識面臨存活危機

隨著世界上人類的語言逐漸走向滅亡,一些只存在口語上的醫學知識正處於被遺忘的邊緣。

每種語言都重要

語言滅亡(language extinction)是一個全球已正在發生的悲劇,因為少數人說的語言被大多數人說的語言所取代。大約每四個月,就有一種語言不再有人會說,而全世界目前有 3,054 種語言正瀕臨絕種。

而新研究發現,在原住民部落中的 12,495 種植物藥用用途中,有超過 75% 的植物,它們每一種只和一種當地語言綁在一起。若是這些獨特的用語漸漸沒人使用的話,它們所包含的知識亦會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寫到:「因此,每一種原住民語言都是一種獨特的藥學知識資料庫,是解開與保存大自然對人類貢獻的羅塞塔石。」

環境影響反而較小

對北美洲、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與亞馬遜西北部的原住民語言所進行的研究就顯示,隨著語言滅亡發生,有多少重要的資訊可能會喪失。事實上,比起環境破壞,我們對藥用植物的集體知識似乎更受原住民語言的流失所威脅。

在此研究中所分析的 3,597 種藥用植物中,研究人員發現僅有小於 5% 的植物被列在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所彙編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

這些植物中的一些並沒有經過適當的保存評估,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弄清楚它們的實際情況。但即使如此,目前的資料與機器學習都指出,人類很關注的物種中僅有非常少數有絕種的風險。

反而,是圍繞著這些植物的、代代相傳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知識正面臨消失的風險。此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植物物種的醫藥性質僅由一種原住民語言所描述,而許多這些語言本身都瀕臨絕種。

逐漸消失的知識

比方說,在北美洲,研究作者發現弱勢的原住民語言保留了所有獨特植物醫藥知識的 86%。另一方面,在亞馬遜西北部,100% 的藥用植物知識都被侷限於面臨滅絕的語言中。

研究作者寫到:「這個結果顯示了美洲是原住民知識熱點(也就是說,大部分藥學知識都與瀕危語言連結),因此是未來文獻工作關鍵的地區。相較之下,瀕危語言佔了所有新幾內亞獨特知識的 31%。」

然而,這可能是低估。新幾內亞的語言更難以進行評估,因為在這個地區並沒有那麼多的語言學調查。今日,研究指出新幾內亞的年輕人精通他們當地語言的可能性要比他們父母低 33%,對於只有一個世代而言,這個衰退程度非常劇烈。

應採取行動

有鑑於這樣的損失,聯合國將於明年發起「原住民語言的國際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活動,來提升全球對於獨特文化與它們知識的意識。

專家們警告,如果我們現在不致力保護並保存原住民語言,我們將準備失去可能關於植物、動物、以及永續土地利用的重要資訊。

目前,約有 6% 的高階植物的生物特性被研究過,這代表還不清楚這些原住民藥用植物是否能禁得起西方科學審查,但是已經有先例證實至少有些是可以的。例如,澳洲 Yargl 原住民部落的有些藥用植物最近被指出具有類抗生素性質,可以被用來對抗日益成長的抗生素耐藥性。

然而,無論它們在臨床醫學的有效程度為何,研究人員說藥用植物的知識在文化上很重要,且有鑑於文化遺產的理由,應該要被拯救。

研究人員寫到:「我們的研究認為,對於其他尋找可能有用的藥學療法的社群而言,每一種原住民語言都能夠帶來具有補充作用的獨特見解。因此,在 21 世紀末可能有高達 30% 的原住民語言滅亡這件事會大大損害人類在藥物發現上的能力。」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Cassella, C., (2021, June 13). The Global Extinction of Languages Is Threatening a Vital Type of Human Knowledge. ScienceAlert
  2. Cámara-Leret R. et al., (2021, June 15). Language extinction triggers the loss of unique medicinal knowledge. PNAS. doi.org/10.1073/pnas.2103683118
  3. 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languages-are-disappearing-and-they-re-taking-unique-medicinal-knowledge-with-them(圖:Vicki Smith/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