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rfiza/Depositphotos)

蚊子是登革熱和瘧疾等疾病的傳播者。近年來科學家想出了一種創新的方式控制野外的蚊子數量,即是透過釋放基因改造後的公蚊至野外中,產下無法繁衍下一代的後代,使其數量逐漸下降。牛津昆蟲技術公司(Oxitec)已在巴西進行此概念的試驗,將雄性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基因改造出具致命性的顯性基因,使其產下的後代無法存活太久。但一組研究團隊在檢驗這項試驗後,發現未如該公司宣稱的成功,但也引起該公司的反駁。

基改試驗

牛津昆蟲技術公司的計畫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在巴西的 雅科比納(Jacobina)每週釋放約 45 萬隻基改的雄性蚊子,持續 27 個月,總計釋放出數千萬隻基改蚊子。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為檢驗該計劃是否成功,分別在計畫實施期間的 6、12、27、30 個月中收集和分析野外的蚊子基因組。

研究結果發現,巴西進行的基因改造試驗未如預期的成功,改造的基因確實進入野外的族群中,但產下的後代仍然存活,後代數量沒有下降,而且也未如預期中的虛弱。該研究進一步指出,野外的蚊子數量在 18 月後又開始恢復成長。此外,團隊也表示此試驗反而帶來了預期中相反的效果,使野外的蚊子更加強大。

反駁

此研究結果經媒體報導之後,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反駁耶魯研究團隊的指控。該公司解釋,目前的現象是由於所謂的「雜交優勢」(Hybrid Vigor)造成的。雜交優勢即是不同基因庫的物種所產下的第一代後代,會比前一代來得更強壯、更適應環境,此現象常見於人為培育的植物和動物。而牛津昆蟲技術公司表示目前野外蚊子未如預期中虛弱,是由於雜交優勢造成的。

讓牛津昆蟲技術公司最為不認同的,是在研究結論中提出:「此三種不同物種所形成的雜交族群之基因組與其前代差異極大,非常有可能因雜交優勢產出更為優勢的後代。」對此,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昆蟲學家傑森·拉斯貢博士(Jason Rasgon)表示:「嚴格來說,我是特別不認同『非常有可能』這幾個字。該研究並未提出確切的資料來佐證此說法,其僅是一個假設,因此以實驗來檢驗其是否正確是一個較好的論證。」

牛津昆蟲技術公司進一步指出,耶魯研究團隊中某些成員參與的先前研究也表示,基因改造蚊子並未對常用的殺蟲劑具有抗藥性。此外,改造的兩組基因——具自我限制與螢光標籤的基因,並未在野外的族群中發現,代表了試驗如預期中發展。

未來發展

耶魯研究團隊得知牛津昆蟲技術公司的反駁後表示,針對這些問題將會更進一步了解後予以回應。而拉斯貢博士也表示:「此研究指出在這類型試驗中監控野外族群的重要性。就我所知,這是第一個針對此問題進行的研究。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讓未來的試驗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參考資料:

  1. Irving, M. (2019, September 20). Failed GM mosquito control experiment may have strengthened wild bugs. NewAltas
  2. Irving, M. (2019, September 22). GM mosquito study under fire by industry experts. NewAltas
  3. Evans, B. R., Kotsakiozi, P., Costa-Da-Silva, A. L., Ioshino, R. S., Garziera, L., Pedrosa, M. C., … Powell, J. R. (2019). Transgenic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Transfer Genes into a Natural Population. Scientific Reports9(1). doi: 10.1038/s41598-019-49660-6
You May Also Like

英國科學家開發新化合物,可逆轉細胞老化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內皮細胞(endoth…

科學家以幹細胞「墨水」 3D 打印人體活組織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一班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含幹細胞的「生物墨…

澳洲研究:漏斗網蜘蛛毒液可對抗人類黑色素瘤及袋獾臉部腫瘤

從一種澳洲漏斗網蜘蛛(funnel-web spider)身上萃取出的肽(peptide),被發現不…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奈米機器人,經由光驅動後,能鑽入癌細胞並在 60 秒內將其殺死

由美英兩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奈米機器人(nanomachine),可以鑽入癌細胞之中,…

最新奈米技術可將成熟細胞即時轉換成其他細胞,修復受損組織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項新技術,全稱為「組織奈米轉染」(Tissue Nanotransfectio…

最新藥物成功讓癱瘓小鼠恢復行動能力

日前,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一組研究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