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wildpixel/iStoc)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也是全球女性不孕的主因。然而,儘管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推測,醫學界仍未發現這種疾病的病因。如今,科學家終於獲得了一些進展。

多年來,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這種疾病是經由卵巢形成,最近的研究則發現,這種疾病實際上起源於大腦。

出生前就決定是否罹病

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y of Lille)研究顯示,從嬰兒出生前就已決定是否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當胎兒卵巢生成的荷爾蒙與母親大腦中的一組神經元交互作用時,就會發展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這種交互作用會引發連鎖反應,破壞胎盤中的酶,最終導致胎兒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因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家族遺傳疾病,這樣的解釋是具有說服力的。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組與荷爾蒙失調有關的症狀,目前沒有普遍的定義。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可能出現體重增加、卵巢囊腫變大、排卵困難、粉刺、體毛增多、憂鬱症、焦慮和經血過多。目前全球每十位女性,就有一位女性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一旦女性確診,通常要花多年的時間治療,治療方法也受到嚴重的限制,通常會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即使接受治療,長期患者也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不孕。

抗穆勒氏賀爾蒙

這項新研究專注於抗穆勒氏賀爾蒙(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這是卵巢內小濾泡分泌的荷爾蒙。

先前的研究指出,AMH 會與大腦神經元發生交互作用,使得腦垂體釋放黃體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這種荷爾蒙正常會在每個月某個時間激增,以引發排卵。

然而,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患者,體內的黃體激素分泌過量,反而抑制排卵,並促進睪固酮(testosterone)的釋放。這是該疾病的兩種症狀。

為了進一步探討 AMH 的作用,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組懷孕第二期(四到六個月)孕婦的血液樣本,這四組分別是患有 PCOS 的肥胖女性、患有 PCOS 的不肥胖女性、未患有 PCOS 的肥胖女性、未患有 PCOS 的不肥胖女性。

研究小組發現,患有 PCOS 的不肥胖女性的 AMH 濃度大約是其他組的兩到三倍。

老鼠試驗

研究人員隨後進行老鼠試驗,以研究這些高荷爾蒙濃度的現象如何影響胎兒。他們為懷孕母鼠注射抗 AMH,模仿在患有 PCOS 的女性身上出現的荷爾蒙失調症狀。

果然,在注射 AMH 之後,下一代雌性老鼠產生了與 PCOS 非常相似的症狀,例如睪固酮濃度增加及排卵受阻。

胎盤中的芳香酶(aromatase)通常能將睪固酮轉化成雌激素。但研究團隊認為 AMH 過多會抑制胎盤中的芳香酶,因而產生睪固酮濃度增加的現象,使得胎兒可能會暴露在過多的睪固酮,導致未來荷爾蒙發生變化。

這是一項強有力的假設,但科學家需要繼續努力,研究在老鼠身上觀察到的真實結果,是否也發生在人類女性身上。

未來研究

然而,老鼠試驗與人體試驗之間存在關鍵差異:人類胎盤含有更多芳香酶。這種差異表示睪固酮可能難以抵抗芳香酶的活性,導致被轉化成雌激素。

不過,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直接受到 AMH 影響的睪固酮濃度,在 PCOS 疾病的發展中扮演關鍵作用。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生理學家 Sue Moenter 博士表示,這項新研究是「牆上的另一塊磚」,說明了睪固酮等荷爾蒙會讓胎兒發展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研究人員目前計畫研究懷孕期間睪固酮等荷爾蒙的調節,對胎兒會造成哪些影響。

 

參考資料:

  1. Brooke Tata, et al. (May 2018). Elevated prenatal anti-Müllerian hormone reprograms the fetus and induce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dulthood, Nature Medicine
  2. Jennifer Couzin-Frankel (May 2018). Scientists may be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a mysterious but common cause of female infertility, Science
  3. Carly Cassella, (May 2018). We Might Finally Know The Caus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ScienceAlert
  4. Fiona Macdonald (Mar 2018).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Might Start in The Brain, Not The Ovaries, ScienceAlert
You May Also Like

中國科學家成功複製五隻失眠猴,有助生理時鐘失調疾病研究

中國科學家日前成功基因複製 5 隻猴子,並從猴子出現的異常行為,例如睡眠減少與焦慮等現象,希望找出解…

顱磁刺激療法可減緩憂鬱症症狀

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活躍磁場刺激大腦關鍵部位,可迅速緩解嚴重的憂鬱症狀。這項新療法的副作用是疲勞和治療…

利用人工智能神經網絡重現迷幻藥在大腦運作的機制

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 一組科學家開啟了一個不尋常的計劃只為了弄清楚迷幻藥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將虛…

研究顯示:睡眠時即使暴露於少量光線下,也可能引發憂鬱症

近日,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發…

首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成功治療皮膚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可望成為皮膚癌病患新福音。美國邁阿密大學癌症中心的醫師日前為一位 97 歲…

夜間傷口復原較緩慢,需晝時 1.6 倍時間

即使在完全隔絕的黑暗環境中,人體仍會自然保持著約 24 小時的規律週期,並隨所接受到的光線刺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