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藥物促使幹細胞再生出牙齒,牙科填料或將成為歷史(圖:GETTY)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原本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試驗期藥物,稱為 Tideglusib,對牙齒損傷修復具有意外的功效。這種藥物會刺激牙齒中的幹細胞,使缺損部位的牙齒重新長出來。這一過程不需要人造黏合劑或填料,全靠牙齒在藥物引導下自行完成。如果投入臨床應用,或許牙科填料將成為歷史。

 

自然情況下的牙齒受損和修復

牙齒的構造從外向內依次為琺瑯質(enamel)、牙本質(Dentine)和牙髓(pulp)。在創傷或感染情況下,如果牙髓遭到暴露,牙齒會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再生出牙本質,保護牙髓。然而,重新長出的牙本質只有薄薄的一層。如果是齲齒,這一薄層根本不足以填補牙齒上的深洞。

牙齒構造(圖:NIH Medical Arts)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原本用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試驗藥物 Tideglusib,可以阻斷牙齒再生過程中一種酶的活性。這種酶稱為 GSK-3,自然條件下,當牙本質再生出一薄層後, GSK-3 阻止牙本質繼續再生,結束修復過程。

藥物引導下的牙齒修復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膠原蛋白做成一小塊生物降解性海綿,再將海綿浸滿藥物,填入受損牙齒的空洞中。在這裡,藥物引導牙本質再生,6 周內便已修復牙齒損傷。攜帶藥物的海綿會慢慢溶解,最後只留下修復好的牙齒。

牙齒受損後的修復情況,左圖為四周後,右圖為六周後。(圖: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研究的領導作者 Paul Sharpe 教授說,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既能保護牙髓,又能促進牙本質再生,是牙科臨床上治療蛀牙的理想產品。此外,這種藥物已經在臨床試驗中被測試對阿爾茲海默症的療效,這有助於加快它用於牙科臨床的進程。

應用前景

目前,牙科醫生填補蛀牙的方法是使用人造的黏合劑填補患處。但黏合劑易發生感染,容易損耗,常需要數次更換。醫生要除去上次用的黏合劑,但這次需要填補的空洞已經比上次大了。經過多次更換,最終很可能得拔掉牙齒。

而 Tideglusib 藥物引導牙齒再生則沒有這些問題。膠原蛋白做成的海綿含有藥物,引導牙齒再生後,海綿自行降解。

口腔健康基金會(Oral Health Foundation)執行總裁 Nigel Carter 博士表示非常期待 Tideglusib 的應用前景。他認為這種方法非常新穎有趣,前景良好。他們期待這種藥物轉化為臨床應用,那將是治療牙科疾病的一次進步。

在阿爾茲海默症的臨床試驗中,Tideglusib 對病人是安全的,因此科學家認為這種藥物有可能快速進入牙科臨床。

 

參考資料:

  1. Neves V.C., Babb R., Chandrasekaran D., Sharpe P.T., Promotion of natural tooth repair by small molecule GSK3 antagonists. Sci Rep. 2017 Jan 9;7:39654. doi: 10.1038/srep39654.
  2. Knapton S., End of fillings in sight as scientists find Alzheimer\’s drug makes teeth grow back, The Telegraph, 2017 Jan 9.
You May Also Like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動物神經系統的完整連接組

日前,一組研究團隊成功繪製出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兩種性別的 …

科學家以幹細胞培育人造肺部,協助醫學研究

醫學研究中,科學家往往使用病人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一個生物模型,用以研究疾病及人體的反應。而用到的…

致命抗藥性耳念珠菌全球蔓延,或與農業抗真菌劑濫用有關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2010 年在世界各地被發現,並在英國與美國陸續爆發疫情。專家…

科學家將蝌蚪眼睛移植到尾部,失明蝌蚪獲得視力

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失明蝌蚪的尾部移植了一隻蝌蚪眼睛。手術後,蝌蚪獲得了視力,可以感知顏色…

癱瘓男子用腦波控制外骨骼系統,重新站立行走

法國科學家日前研發透過大腦控制動作的外骨骼裝。在實際測試下,一名癱瘓多年的男子可透過大腦意念做出走路…

科學家成功培植眼角膜,治癒失明

墨爾本大學及澳洲眼科研究中心最近合作研發了一種角膜培植技術,聲稱已在實驗中成功利用體外培植的角膜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