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圖:Pixabay)

研究團隊日前發現,過去備受腫瘤威脅而導致數量大減的袋獾 (Tasmanian devil,又稱塔斯曼尼亞惡魔) ,數量減少的趨勢已經減緩。科學家也發現,袋獾體內演化出可與癌症共存的機制,是阻止袋獾罹病死亡的原因之一。

臉部腫瘤致命

袋獾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特有動物,也是全球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動物。過去 20 年來,袋獾一直面臨面部腫瘤病 (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DFTD) 所苦。DFTD 疾病是 1996 年在澳洲塔斯曼尼亞東北部被發現,之後 95%的袋獾都罹患這種疾病,導致當地族群數量減少超過 90%。該疾病是透過袋獾在打鬥時彼此互咬臉部而傳染,這種咬的行為是一種社交及主張優勢的方式,由於會伴隨怒吠聲,故其英文名稱又有惡魔 (devil) 一字。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史塔姆尼茲 (Max Stammnitz) 指出:「如果復發傷口的傷痕形成過程因為突變而中斷,就可能變成癌症,會無法癒合並開始往外部組織發展,因而變得具傳染性。」

不過科學家發現,袋獾的免疫系統已在改變,進而能對抗這種疾病。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Tasmania) 哈梅德教授 (Rodrigo Hamede) 表示:「過去我們管理袋獾以避免滅絕,但現在已逐步轉向適應性管理策略,強化袋獾和 DFTD 兩者共存演變的選擇性適應。」

第二型被發現

在 2014 年,第二型 DFTD 又被發現,所幸過去 5 到 6 年內,部分袋獾已對感染具備更高的耐受性,甚至抵抗性,代表族群數量雖尚未恢復到發病前的數量,但下降趨勢至少已趨於平穩。

科學家也指出,袋獾現在從遺傳與表現型表現程度上來看,已能適應這種傳染癌症。這是因為其「表現型可塑性」 (Phenotypic plasticity) ,也就是說生物體會因為要適應環境條件變化,而改變其生理或基因表現的能力,而且這種現象在短短 16 年內或 8 代袋獾就已發生。目前統計已發現 23 例腫瘤退化,顯示袋獾已有能力對抗 DFTD。

 

資料來源:

  1. Timmins, B. (2019). Tassie devils ‘adapting to coexist with cancer’. BBC News
You May Also Like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之下,美國青少年選擇酗酒以及藥物濫用來抑制憂鬱症的問題

美國確診病例超過1120萬例 從去年到今年年底新型冠肺病毒已大大重創美國經濟,目前美國確診病例已超過…

科學家警告:人類大腦類器官實驗可能已跨越倫理界線

培養人類大腦的類器官(organoid)是目前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炙手可熱的研究項目。這是以人類幹細胞養…

告別補牙!科學家開發出幫助琺瑯質自行修復的凝膠

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團隊,日前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一項…

無需冷藏的最新疫苗每年可挽救近 50 萬名兒童的生命

 輪狀病毒感染可導致致命的嚴重腹瀉,每天引致 1300 名兒童死亡,受害者大多數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

臨床實驗指出迷幻蘑菇治療憂鬱症的表現比市面上的抗憂鬱症藥物還要有效

裸蓋菇素作為治療重度憂鬱症的藥物 一項新的二期臨床研究將迷幻蘑菇中的活性化合物裸蓋菇素與傳統的選擇性…

科學家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樹突細胞,有望用於癌症免疫治療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利用實驗鼠與人類的皮膚細胞,將其重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