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認為大地震發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板塊運動
大型逆衝區地震觸發
人類一直想試圖瞭解更多有關於地震誘因的知識,對於地震到底是如何運作,我們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去瞭解,不過目前地質學家他們已經確定了在地球上那些最大地震帶背後的關鍵數據,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聚合板塊邊緣的隱沒帶,是已知唯一能産生矩震級可以超過9.0Mw特大型地震的板塊活動,而它們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圍特別常見,還可能導致巨大的海嘯。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示,大型逆衝區下方的板塊緩慢滑動可以讓我們從中理解大型逆衝區地震是如何觸發的關鍵,並讓研究人員改進預測的模型,以便未來更順利地的預測未來地震。
板塊出現緩慢滑動的現象
研究人員說,這些板塊緩慢滑動的現象並不會發生在每一個逆衝區,但它們會影響到地下的壓力,主要是這些現象能將能量以不同的方向輸送給大型逆衝區造成地震的發生,而不一定會順著板塊本身的運動。
「通常地震發生時,我們會發現運動方向與板塊運動方向相反,反而積累了板塊的虧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凱文·弗朗說:「對於這些緩慢滑動的地震,移動的方向是直接向下的重力方向,而不是板塊運動方向。」
弗隆和他的同事利用高分辨率GPS站的數據分析了卡斯凱迪亞地震帶(從加拿大溫哥華島延伸到加州北部)這幾年來的運動情況,自從1700年開始,卡斯凱迪亞就發生了9級地震,從那之後地震就一直在俯衝帶下方頻繁的出現,且還以緩慢的速度及短距離移動著。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義大利的大地震與二氧化碳排放有密切關係/23113/”]地震的「連續事件」
它們就像「連續事件」,且這種模式與新西蘭地震運作的數據記錄相吻合,研究小組指出,雖然一般的地震發生在地表以下的好幾英里處,但這些板塊運動可以影響到大型逆衝區地震的時間和行為,這些小型事件會每一兩年發生一次,也不排除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災難。
弗隆說:「有些逆衝區不會出現這種慢滑事件,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測量逆衝板塊深層是如何移動的。」研究人員也是直到最近才發現GPS儀器能靈敏地捕捉到它們在地下35公里(22英里)處的詳細運動情形,他們認為這項新研究的發現相當出乎意料,這將有助於為未來的地震模型提供足夠的訊息。
圖片來源:bartvdd/E+/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DAVID NIELD(2020,24 DECEMBER).We Might Finally Know a Key Mechanism Behind Our Planet’s Biggest Earthquakes. Sciencealert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