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基本收入 (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 ),除了受到來自經濟保守派對政府過分干預的堅決反對外,最大的疑慮莫過於對國家經濟發展所可能造成的侷限,但近期一份研究卻提出不同意見,指出 UBI 其實有助經濟發展。

研究更提出,與其狹隘地將 UBI 視為一項單純的社會福利或經濟振興政策,其或可成為政府應對未來科技及社會經濟局勢發展的前瞻策略。

UBI 其實有助於經濟發展

羅斯福研究所 ( Roosevelt Institute ) 為首所主導的一份報告中,分別對不同的 UBI 政策對美國整體 GDP 的長期影響進行模擬。結果顯示: UBI 不但有助於 GDP 的提升,且與每月的發配額呈正相關。

在拉維總體經濟模型 ( Levy Macroeconomic Model ) 的預測下:若每月向每位成年公民派放 1,000 美元 ( 約 30,055 新台幣或 7,813.3 港元,下同 ),美國總體  GDP  將在八年後提升 12.56 個百分點;500 美元 ( 15,028 或 3,906.6 ), 6.5 個百分點;250 美元 ( 7,514 或 1,953.3 ),增長幅度則降低至僅 0.79 個百分點。

但惟有以國家舉債,而非增課稅賦的方式籌措財源,方可達到類似效果。因該模型預設經濟發展的幅度其實受限於家戶可支配所得。

以 UBI 取代因自動化所衍生的失業救濟金

雖然家戶所得是否對總體經濟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在經濟學界仍備受爭議。但一般支持 UBI 的論述並非完全出於經濟上的考量,而在於將人類由基礎勞動中解放,轉而從事更具開創性及更高附加價值的活動。這樣的願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反而更該被加緊落實,而非停留在理想階段仰屋竊歎。

隨著機械自動化的普及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初階勞動階層雖首當其衝,諸多白領業別也終將被取代。與其螳臂擋車力挽狂瀾,或以失業救濟金等方式嘗試彌補這樣的缺口,不如向企業課徵機械人稅,以 UBI 的方式向所有公民發放。

這樣的聲音在加州矽谷,不乏商業巨賈及科技巨擘的支持。尤以特斯拉汽車 ( Tesla ) 與太空探索公司 ( SpaceX ) 執行長伊隆.馬斯克 ( Elon Musk ) 為最貞堅的擁護者。

有條件的能源補助

但並非所有人都抱持相同看法。華府民間智庫「重點政策與預算」(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y ) 創辦人暨主席羅伯.葛林斯坦 ( Robert Greenstein ) 便認為馬斯克的倡議不但缺乏對政治現實的認知,也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沒有理由坐視企業坐享收益,卻將最終的外部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社會承擔。但如何妥效運用這些稅收,才是重中之重。

以碳稅為例,與其將這類稅收「公平地」分配給每一位公民,倒不如轉而投資其他替代能源或集中給予中下階層作為補助,緩解特定族群因綠色能源革命、企業轉嫁相關成本與稅賦於消費者所帶來的壓力。如此一來,反而更能落實分配正義,達到 UBI 原先的理想與初衷。

 

參考資料:

  1. Clifford, C. (2017, August 31). $1,000 per month cash handout would grow the economy by $2.5 trillion. CNBC Make It.
  2. M, Nikiforos, M, Steinbaum & G, Zezza. (2017, August). Modeling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Roosevelt Institute.
  3. R, Greenstein. (2017, May 31) Commentary: Universal Basic Income May Sound Attractive But, If It Occurred, Would Likelier Increase Poverty Than Reduce It.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You May Also Like

韓系美妝當紅!韓國新創用美妝影音打入緬甸

韓國新創公司 Seoul Unniedeul 希望通過其獨特的內容平台分享 K-Beauty 產品背後的故事。

科學家以超音波呈現全息圖,有聲音還能觸摸

全息圖(Hologram)是近年來許多研發團隊與科技公司極力發展的新領域,在資料呈現、娛樂上皆有廣泛…

更輕,更能受壓的「可彎曲混凝土」,有望改革未來道路的質量

一群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業基礎設施創新中心(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

封殺中國!川普政府祭出 Clean Network 潔淨網路計畫

美國準備從電信、應用程式商店、APP、雲端甚至到電纜,五路全面封殺中國科技入侵美國。 中美科技戰一路…

人工智慧 5 年內將取代百分之六的工作

根據佛瑞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調查,5 年內,機器人和智能代理將取代大量客戶服務、卡車和…

美國警方派出機器人擊殺槍擊案兇手

上週四美國達拉斯一場抗議警方暴力的遊行,演變成一場槍戰,多個警員被武裝示威者襲擊,導致至少五名警員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