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瞻

政府舉債、機械人稅、碳稅: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能財源與方向

無條件基本收入 (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 ),除了受到來自經濟保守派對政府過分干預的堅決反對外,最大的疑慮莫過於對國家經濟發展所可能造成的侷限,但近期一份研究卻提出不同意見,指出 UBI 其實有助經濟發展。

研究更提出,與其狹隘地將 UBI 視為一項單純的社會福利或經濟振興政策,其或可成為政府應對未來科技及社會經濟局勢發展的前瞻策略。

UBI 其實有助於經濟發展

羅斯福研究所 ( Roosevelt Institute ) 為首所主導的一份報告中,分別對不同的 UBI 政策對美國整體 GDP 的長期影響進行模擬。結果顯示: UBI 不但有助於 GDP 的提升,且與每月的發配額呈正相關。

在拉維總體經濟模型 ( Levy Macroeconomic Model ) 的預測下:若每月向每位成年公民派放 1,000 美元 ( 約 30,055 新台幣或 7,813.3 港元,下同 ),美國總體  GDP  將在八年後提升 12.56 個百分點;500 美元 ( 15,028 或 3,906.6 ), 6.5 個百分點;250 美元 ( 7,514 或 1,953.3 ),增長幅度則降低至僅 0.79 個百分點。

但惟有以國家舉債,而非增課稅賦的方式籌措財源,方可達到類似效果。因該模型預設經濟發展的幅度其實受限於家戶可支配所得。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technology/不勞而獲-後果如何-2017年-基本收入實驗/”]

以 UBI 取代因自動化所衍生的失業救濟金

雖然家戶所得是否對總體經濟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在經濟學界仍備受爭議。但一般支持 UBI 的論述並非完全出於經濟上的考量,而在於將人類由基礎勞動中解放,轉而從事更具開創性及更高附加價值的活動。這樣的願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反而更該被加緊落實,而非停留在理想階段仰屋竊歎。

隨著機械自動化的普及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初階勞動階層雖首當其衝,諸多白領業別也終將被取代。與其螳臂擋車力挽狂瀾,或以失業救濟金等方式嘗試彌補這樣的缺口,不如向企業課徵機械人稅,以 UBI 的方式向所有公民發放。

這樣的聲音在加州矽谷,不乏商業巨賈及科技巨擘的支持。尤以特斯拉汽車 ( Tesla ) 與太空探索公司 ( SpaceX ) 執行長伊隆.馬斯克 ( Elon Musk ) 為最貞堅的擁護者。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technology/霍金-自動化及人工智慧-導致中產職業消失/”]

有條件的能源補助

但並非所有人都抱持相同看法。華府民間智庫「重點政策與預算」(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y ) 創辦人暨主席羅伯.葛林斯坦 ( Robert Greenstein ) 便認為馬斯克的倡議不但缺乏對政治現實的認知,也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沒有理由坐視企業坐享收益,卻將最終的外部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社會承擔。但如何妥效運用這些稅收,才是重中之重。

以碳稅為例,與其將這類稅收「公平地」分配給每一位公民,倒不如轉而投資其他替代能源或集中給予中下階層作為補助,緩解特定族群因綠色能源革命、企業轉嫁相關成本與稅賦於消費者所帶來的壓力。如此一來,反而更能落實分配正義,達到 UBI 原先的理想與初衷。

 

參考資料:

  1. Clifford, C. (2017, August 31). $1,000 per month cash handout would grow the economy by $2.5 trillion. CNBC Make It.
  2. M, Nikiforos, M, Steinbaum & G, Zezza. (2017, August). Modeling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Roosevelt Institute.
  3. R, Greenstein. (2017, May 31) Commentary: Universal Basic Income May Sound Attractive But, If It Occurred, Would Likelier Increase Poverty Than Reduce It.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