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瞻

美國國防部宣稱:2050 年前可望實現生化人科技

根據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Army’s Combat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Command)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在 2050 年之前,強化人類聽覺、視覺、大腦及肌肉的生化人科技(Cyborg)有可能實現。

發展生化人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的研究人員表示,擁有生化人般能力的需求,部分將由民用醫療市場推動,將使人們必須適應一個充滿道德爭議、法律問題及社會衝擊的產業。研究人員補充,若將這項科技用於軍隊中,除了其他的議題外,可能還會面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反烏托邦(dystopian)社會。

該研究被命名為《2050 年生化人士兵 :人機融合以對國防部未來的影響》(Cyborg Soldier 2050: Human/Machine Fus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DoD),是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該研究由美國國防部「健康及人體表現之生化科技應用理事會」(Biotechnologies for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Council)的研究團隊所完成,任務是要研究軍事生物科技所帶來的連鎖效應。

研究團隊指出,2050 年前技術上可望達成的四種能力包括:

  1. 眼部對於影像、視覺及情景感知能力的增強。
  2. 透過光遺傳學(optogenetic)緊身衣感測器網路恢復肌肉,並以程式操控肌肉。
  3. 聽覺強化,以進行溝通及保護。
  4. 大腦雙向數據傳輸能力的神經直接強化。研究團隊還指出,直接的神經強化尤其可以徹底改變戰鬥力。

該研究指出:「該技術被預測將藉由大腦與大腦之間的互動,促進人類與機器之間、以及人類與人類之間的讀寫能力。這些互動能讓戰場上的士兵直接與無人的自動系統以及其他人員溝通,以最佳化命令、控制系統及行動。」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生化人科技有可能在未來 30 年用於民間社會。研究團隊表示:「生化人能力的發展可能會由民眾的需求,以及今日全球市場處於蓬勃發展初期的生物經濟所推動。」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technology/%e4%b8%ad%e5%9c%8b-%e4%b8%ad%e6%9d%b1-%e5%87%ba%e5%94%ae-%e6%ad%a6%e8%a3%9d%e7%84%a1%e4%ba%ba%e6%a9%9f/”]

注意事項

但是到了 2050 年之後,生化人能力所代表的意義將變得令人擔憂。該研究指出:「2050 年之後,強化型人類將被引入普通民眾、國防部現役人員以及同行競爭者之中,並且會造成現有的法律、安全及道德架構中的失衡與不平等。」

研究團隊提出七個建議,敦請美國國防部的官員進行思考:

  1. 軍方應該重新審視人機強化的全球及社會認知。美國通常想像中國及俄羅斯因為缺乏道德意識,而發展出失控的技術,但是這些對手國家對於這些技術的態度從未得到證實。
  2. 美國政治領導人應使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論壇,來討論生化人的發展將如何影響作戰期間盟軍之間的互相操作性。
  3. 國防部應該要開始投資於法律、安全及道德架構,以預測這些新興技術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領導人應該要對保護個人隱私、維持安全、以及管理人身及組織風險的警方進行協助,同時也要最大化美國及其盟友與資產的利益。
  4. 軍方領導人應該要致力於扭轉「強化技術在文化上的負面描述」。無庸置疑地,科幻小說在生化人科技的描寫,圍繞在反烏托邦社會。軍方採用這項技術的資訊透明度會幫助消除疑慮,同時得到利益。
  5. 國防部應該要利用戰爭遊戲來衡量不對稱生物技術在戰術、技術及程序上的衝擊。國防部人員可透過此新興領域的情報評估來進行支援。
  6. 生化人科技最好是由整個國家,而並非由政府來監督。目前,在此領域上,聯邦及商業上的投資並不協調,而且被中國的研究及開發超越。若是由中國企業在商業領域主導,美國國防領域也將處於不利的地位。
  7. 最後,政府應該密切監控這些技術用於人類身上時的長期安全顧慮及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人機融合帶來的好處會很顯著,而且藉由修復任何疾病或受傷所造成的生理功能性受損,將對人類有生活品質上的正面影響。但重要的是,科學家以及工程師需謹慎發展這項科技,以最大化發揮人類的潛力,並專注於我們社會的安全。」

參考資料:

  1. Rempfer, K., (2019, November 27). Cyborg warriors could be here by 2050, DoD study group says. Army Times
  2. Cyborg Soldier 2050: Human/Machine Fus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D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