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藝術文創

臺灣澎湖海域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 揭露古人類遷徙新證據

近日一項研究成果指出,2000年代於臺灣澎湖水道打撈出的一具下顎骨化石,經科學家分析後證實屬於丹尼索瓦人(Denisovan),其年代介於距今約19萬至1萬年前。這項發現不僅是首次在臺灣確認古人類化石,更提供了丹尼索瓦人曾在亞熱帶地區活動的直接證據,顯示他們能適應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到濕熱亞熱帶的多樣環境。

丹尼索瓦人最初是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山的丹尼索瓦洞穴中發現的,經DNA鑑定後,科學家確認其與現代人類及尼安德塔人分屬不同分支,並推測三者在約40萬年前便已基因分離。過去丹尼索瓦人的直接證據僅限於西伯利亞與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

此次澎湖發現的化石編號為Penghu 1,來自約25公里外海、深度60至120公尺的海床,推測此地在更新世冰河時期海平面降低時,曾為亞洲大陸的一部分。研究團隊藉由古蛋白質分析法,成功從此化石萃取到4241個胺基酸序列,並發現其中兩個胺基酸序列為丹尼索瓦人特有。進一步形態分析亦發現,其下顎結構與牙齒特徵,明顯具丹尼索瓦人的典型粗壯特質。

現代人類及尼安德塔人分屬不同分支 40萬年前已基因分離

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長約12公分、高約6公分,僅保留完整右側約6公分的寬度。攝影/張介宇;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刷新對丹尼索瓦人分布範圍的認識,也展現人屬(Homo)在亞洲地區演化的多樣性。研究指出,丹尼索瓦人與同時代體型較為修長且牙齒較小的尼安德塔人,明顯具有不同的適應特徵,兩者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的歐亞地區共同生活。

此發現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為了解亞洲地區古人類活動及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新線索。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繪者/孫正涵;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攝影/張介宇;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CC BY 4.0

參考論文:A mal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Pleistocene TaiwanScience .

延伸閱讀:
1、佛洛勒斯古人類可能起源於早期亞洲直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