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白堊紀琥珀揭曉9900萬年前「殭屍真菌」控制昆蟲行為

科學家於緬甸北部卡欽地區的中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兩種罕見的化石昆蟲寄生真菌,分別命名為 Paleoophiocordyceps gerontoformicaePaleoophiocordyceps ironomyiae,其歷史可追溯至約9900萬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動物致病真菌化石記錄之一。這些真菌隸屬於與現今著名「殭屍蟻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 相同的真菌家族,後者因能操控螞蟻行為並被電視遊戲與影集《最後生還者》採用為靈感來源而廣為人知。

研究團隊來自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表示昆蟲與真菌共存於陸地生態系已逾四億年,期間發展出複雜的互利、獵食與寄生等關係,尤其寄生性真菌對調節昆蟲族群具有關鍵作用。

透過酵素侵入體內,最終釋放毒素殺死宿主,轉換為菌絲型態

中生代琥珀中新發現的化石「殭屍真菌」與現生同屬真菌之比較。
(a, b) Paleoophiocordyceps ironomyiae 化石樣本,顯示真菌結構從雙翅目昆蟲體側冒出(側視與背視);
(c) 真菌柄部的局部放大(紅箭頭指向孢子囊結構);
(d, e) 真菌柄頂端細部,紅箭頭標示孢子囊(perithecia);
(f-h) 現生蟻型殭屍真菌(f,寄生於螞蟻)及雙翅目昆蟲(g, h)上真菌柄的實例。
比例尺:a, b = 0.5 mm;c = 0.1 mm;d, e = 50 μm。圖片來源:Zhuang et al

該研究發現的兩種古生代真菌分別寄生於螞蟻幼體及雙翅目昆蟲身上,推測其感染機制與現生寄生性真菌類似,從孢子附著在宿主表面開始,透過酵素侵入體內,並以酵母狀細胞型態在宿主體內大量繁殖,最終釋放毒素殺死宿主,轉換為菌絲型態形成孢子囊,突破軟組織後散播到環境中,感染新一批宿主。

作者強調,雖然現今寄生性真菌在全球各地極為常見,但由於其組織柔軟、不易保存且多半潛伏於宿主體內,能夠在古生物化石中發現寄生真菌紀錄實屬罕見。這項發現不僅顯示恐龍時代生態系中已存在複雜的宿主—病原體動態,更補足了真菌演化歷史中關鍵的一頁。

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25年6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Xiaojiao Guo et al(CC BY 4.0

圖片來源:Zhuang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1、Cretaceous entomopathogenic fungi illuminate the early evolution of insect–fungal associations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延伸閱讀:
1、新發現!英國洞穴內的「殭屍蜘蛛」真兇:Gibellula attenboroughii 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