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覆 Cope 法則:三葉蟲體型演化表明「氧氣才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趙方臣與朱茂炎團隊近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指出,早期古生代三葉蟲的體型變化與海洋氧氣濃度高度相關,並非如 Cope 法則所主張的「越演化越大」。研究統計了寒武紀與奧陶紀 1,091 個三葉蟲屬的體型資料,覆蓋九成以上已知科別,結果發現其體型變化可分為六個階段,並與 Sinsk、SPICE 與 HOAE 等缺氧事件密切同步。
這些三葉蟲的體長從 2 公釐的小型種到超過 70 公分的巨型種都有,透過跨時代、跨地理區域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三葉蟲體型變化呈現「無明確方向性」,與 Cope 法則預期的「體型逐漸變大」相違。相反地,體型縮小大多出現在全球缺氧事件期間,例如寒武紀第 4 時期與 Guzhangian 階段;而當海洋再度富氧,例如晚 Tremadocian 之後,三葉蟲體型則快速恢復並穩定約 3,000 萬年。
此外,研究也指出溫度變化與三葉蟲體型關聯較弱,暗示「氧氣」才是更具主導性的演化壓力。由於較大的動物需要更多氧氣支持代謝,因此在缺氧環境中自然傾向演化出較小體型。
大動物需更多氧氣支持代謝,因此缺氧環境較易演化出較小體型
本研究不僅為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體型演化提供新解,也強化了氧氣濃度為驅動早期動物演化的重要假說,對理解古生代生命多樣化與環境互動具有重大意義。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Edyta Felcyn-Kowalska. (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Exploring the diversity and disparity of rhabdodontomorph ornithopod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European archipelagoScience Advances
延伸閱讀:
1、摩洛哥發現保存極佳的寒武紀「三葉蟲」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