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科技前瞻

新型潛水顯微鏡解開珊瑚微觀光合作用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Scripps海洋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款潛水員可操作的新型顯微鏡——Benthic Underwater Microscope imaging PAM(BUMP),首次讓科學家能在野外現地,微米尺度下直接觀測並量測珊瑚及其共生藻類的光合作用。這項突破性工具不僅大幅提升珊瑚健康評估的技術水準,也為解答「珊瑚白化」的成因打開了新大門。相關成果已於7月3日發表於《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BUMP結合了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光技術與高解析度顯微影像,讓研究者能夠無創、原位地追蹤珊瑚組織內共生微藻(紅點)的光合作用效率,同時取得珊瑚本身發出的螢光信號(如口部及觸手的青/綠螢光),進一步了解珊瑚與微藻的共生互動與健康狀態。這種新型儀器由Jaffe實驗室設計打造,核心是一套搭載觸控螢幕和電池供電的微型顯微系統,配備高倍率鏡頭與聚焦LED光源,能獲取高解析度的彩色和螢光影像,並進行三維掃描。

能在不傷害生物的前提下獲取大量資訊

珊瑚 Stylophora pistillata 最大光合作用效率 (Fv/Fm) 的儀器比較。 (a) 野生的 S. pistillata 珊瑚群落;(b) 使用迷你影像PAM測量最大光合作用效率 (Fv/Fm),顯示出微藻在珊瑚組織內的光合作用表現,並標示出不同區域的測量數值。圖/《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BUMP體積小巧,足以收納於隨身行李箱,潛水員可攜帶下海無需船上協助。該團隊與Scripps Smith實驗室合作,已於夏威夷、紅海與Palmyra環礁等地測試並校準系統。首席作者Or Ben-Zvi博士分享:「我們第一次能無侵入地、直接在野外觀測珊瑚組織內共生藻類的健康與行為,這有如為珊瑚測量脈搏,能在不打擾自然的前提下獲取大量資訊。」她觀察到,珊瑚活體在顯微鏡下會不斷變形,有時類似接吻、爭奪,甚至會快速收縮觸手移除異物。

傳統上,科學家難以在不取樣、不傷害珊瑚的情況下取得這類微觀數據。BUMP系統的非侵入式優勢,除了有助於早期發現珊瑚健康問題、預警海洋熱浪等氣候變遷危機對珊瑚的影響外,未來也可應用於研究小型光合作用生物,如巨藻幼苗。該團隊多位成員,包括Paul Roberts(現任蒙特瑞灣水族館研究所)、Dimitri Deheyn、Pichaya Lertvilai、Devin Ratelle、Jennifer Smith、Joseph Snyder及Daniel Wangpraseurt均參與了本研究。

研究者表示,這項創新將持續推動珊瑚生態學發展,為海洋保育和氣候變遷應對提供珍貴的第一手微觀資料。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Or Ben-Zvi  (CC BY 4.0

圖片來源: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CC BY 4.0

參考論文:
1、The Benthic Underwater Microscope imaging PAM (BUMP): A non-invasive tool for in situ assessment of microstructure an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延伸閱讀:
1、17.5億年前的化石細胞:揭示藍綠菌最古老光合作用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