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誌揭秘〕從台大「冰箱」事件 探討都市白鼻心面臨之窘境
前陣子台大生科館收養並野放的白鼻心「冰箱」,不幸遭到校內遊蕩犬隻攻擊致死事件,引起社會民眾關注;另一方面,今天(8月1日)台灣大學曾惠芸副教授和台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等研究團隊舉行線上記者會宣布,該團隊已於2023年7月份《野生動物管理期刊》發表論文,證實台灣的白鼻心在城市中落腳,同時面臨著大小不一的挑戰。就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這些逐漸「都市化」,看起來好像不再那麼「野生」的台灣特有亞種——白鼻心,所面臨到的現況與難題。
每逢車禍、犬隻攻擊必死
你可能會想,城市中的果子狸(又稱白鼻心)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曾惠芸解釋說,白鼻心在城市中面對的主要威脅是遭到流浪狗攻擊和交通事故,這兩種情況佔了成年白鼻心近40%的死因,是其他風險的2到3倍。其中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接受了救援,遭受流浪狗攻擊或車禍的白鼻心的死亡率仍然為100%。而對於幼年的白鼻心來說,最大的問題則是「與父母失散」。
春季繁殖 夏季活躍
研究中發現,白鼻心的活動有季節性差異。在6、7月份被人們觀察到的白鼻心數量,是2月份的四倍,這可能意味著白鼻心在夏季比冬季更活躍。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在7月到10月期間,幼年的白鼻心佔所有被記錄到的白鼻心的一半以上。這些結果推測出,城市內的白鼻心其主要繁殖季節可能是春季。
雖然城市中的白鼻心面臨許多困難,但牠們也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林思民教授說,研究發現白鼻心能夠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0人的地區生活和繁殖,甚至有些白鼻心會選擇在建築物內築巢。許多白鼻心終身生活在市區的核心活動範圍區域,平均只需12公頃,也就是說,校園與公園綠地就可維持其長期生活所需。
資料局限 通報意識不均
然而另一方面,這份研究並不完全。因為這些資料都是依賴於台中市的救傷資訊,師大生命科學系李佩珍教授表示,如果在其他地方或是更早的年份,民眾對於通報的意識較低,那麼這些數據可能就無法公平地反映整個都市的狀況。對此林思民亦表認同,表示目前這項基於台中數據的研究,雖然能揭示台中市的白鼻心情形,但要將此研究結果延伸應用到全台灣,尚需收集和分析其他地區的數據。
期望白鼻心作為我國藍綠帶生態指標領頭羊
儘管如此,這些發現對於我們理解城市中的生態系統仍然非常有價值。林思民教授補充,白鼻心能夠作為「都市藍綠帶」的生態指標之一,尤其在去年(2022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訂定的【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中,明訂各國應加強並注重城市藍帶綠帶的生態效能,強調應復育退化的生態系統,以幫助我們判斷城市綠地是否逐漸恢復為原本應有的生態功能。
白鼻心都市化其來有自 人為餵養與棲地化破碎
由於人類餵食流浪動物(如貓狗),可能會在地面剩下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吸引白鼻心來覓食。本應居住在樹上的白鼻心可能會因此更常在地面活動,這種行為的改變可能增加了牠們受到獵食者(例如貓、狗或其他肉食動物)攻擊的風險。事實上,筆者就曾在7月初於木柵景美河堤,目睹白鼻心跑到社區愛媽餵食流浪貓的熱點「蹭食」,事後與愛媽閒聊,得知常有民眾目擊野生白鼻心,顯示當地已有穩定的白鼻心族群。
雖然該餵食點標榜「乾淨餵食」,仍不免讓人擔心這種行為上的改變,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除此之外,這種覓食行為的改變也可能會影響白鼻心的飲食結構,進一步影響到它們的生理健康和生存策略。白鼻心在食物鏈中,或多或少擔任著重要角色,比如控制特定種類的昆蟲數量;若白鼻心的飲食結構被改變,可能會影響到昆蟲數量的控制,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在面臨著自然棲息地遭受人類活動開發而碎片化,以及人為餵食的雙重影響之下,「冰箱」憾事將有很高的機率重演。目前的樣本顯示,遭受犬隻攻擊與車禍的白鼻心死亡率竟高達100%。
雖然,由於受限於採樣的先天侷限性,可能會有取樣上的偏誤——被人們所發現遭車撞或犬咬的白鼻心,常常都已經重傷(至死),而受輕傷的個體是否能夠自行逃回隱蔽處療傷,而沒被人發現?但這13年來累積的數據仍有一定的參考性。接下來研究團隊也將運用無線電追蹤和直接行為觀察,繼續深入了解城市中的白鼻心活動範圍和繁殖行為。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出處:城市白鼻心最新研究記者會 新聞稿
本次發表記者會由「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主辦,歡迎請往官網並關注支持台灣的科技傳播。
研究團隊發表之論文:
1.Breeding records, urban habitat, and threats to the masked palm civet in Taiwan.Pin Xuan Lim, Si-Min Lin.July 2023.The journey of wildlif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