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AMS/COPERNICUS/ECMWF)

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破洞並未像過去一樣擴大。科學家表示,2019 年觀測到的臭氧層破洞為近 30 年來最小。

近年最小的破洞

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觀測到此結果。CAMS 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經營的一項服務,其能觀察到一系列太空中產生的現象。主要的資訊來源包括三顆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的梅托普氣象衛星(Metop)及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哨兵 5 先驅者號衛星(Sentinel-5 Precursor)。這四個平台都攜臭氧偵測器,並規律在極圈上盤旋。

CAMS 研究人員表示,臭氧層破洞目前的面積比過去在九月中期觀測的大小縮小了一半。歐盟也補充,破洞的位置偏離中心且遠離極區。CAMS 專家估計,未來臭氧濃度將趨於穩定或略微增加。

臭氧的破壞

臭氧是一種由三個氧原子所構成的分子,能從太陽光中過濾掉有害的紫外線。在地球上方 20-30 公里的大氣層中,臭氧持續產生與分解。在未受汙染的大氣中,其生成與分解的循環處於平衡狀態。但是因為人類活動而釋放出的含氯及溴的化學物質破壞了平衡,造成臭氧的損失,最嚴重的時候發生在相當於南極春季的九月至十月間。各國政府於 1987 年簽署《蒙特婁議定書》(The Montreal Protocol),藉由禁止生產及使用有害的化學物質來嘗試恢復臭氧層。

科學家在最近的觀測發現,稀薄的臭氧層面積只有約 500 萬平方公里。而在去年同期該面積超過 2,000 萬平方公里,在 2017 年則為約 1,000 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每年之間都具有相當程度的變異性。

臭氧稀薄化的情況每年會發生在南極從寒冬甦醒之際。原本在冷空氣中造成臭氧被破壞的反應,受到高緯度陽光的照射而再度被啟動。科學家表示今年臭氧開始損失的時間點雖然比起往年更早,但是因為突然的暖化讓平流層的溫度升高 20-30 度,破壞臭氧反應的穩定性,而減少了臭氧的損失。

蒙特婁議定書

CAMS 副主任理查·英格倫(Richard Engelen )表示,今年觀察到的小破洞雖然非常鼓舞人心,但也提醒人們不能因此自滿。他表示:「目前我想我們應該要將這個結果視為一個有趣的異常現象。我們必須找出這個現象是什麼造成的。這不完全是因為《蒙特婁議定書》中規定減少大氣層中的氯和溴造成的,因為那些物質仍然存在。這次過程比較像一種動態事件。人們一定會問到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問題,但我們現階段還無法回答。」

另外,根據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rological Organization)贊助的《2018 年臭氧破洞科學評定報告》(2018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稱,預期 2060 年左右,臭氧層就會恢復的 1970 年代初期的水平。

參考資料:

  1. Amos, J., (2019, September 16). 2019 ozone hole could be smallest in three decades. BBC News
  2.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 2018
You May Also Like

可去除水中 99% 的重金屬,更可不斷重複使用的新型過濾器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化學家安德魯·巴龍(Andrew Barron )和他…

地球因氣候變化可能將面臨人類史上持續最久的乾旱現象

Eemian時期的地球更為溫暖 根據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我們的地球即將面臨更多的乾旱現象,…

MIT 使用塑膠廢料將混凝土強度提升15%

塑膠是一種難以分解的工業產物,現已造成海洋嚴重的污染。而日前,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

 隨著地球變暖,混血的熊「Brolar」可能會蔓延在北極地區

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捕食者正在日益地與高緯度地區的棕熊交匯,將混血的「Brolar」帶入北極。 2006…

韓國科學家預測,即使將二氧化碳濃度大量減少,仍很有可能無法回到以往的氣候狀態

根據一項新研究,我們現在是處於如此嚴重氣候變遷的道路上,以致於即使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劇烈減少,亦不足…

人類歷史首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 415 ppm

人類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正式出現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又創新高,未來將變成一個又熱又汙染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