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公佈最有可能安全度過氣候變遷的國家
由美國印第安那州諾特丹大學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又譯聖母大學 ) 環境變遷計畫團隊所發表的「諾特丹全球適應指標」 ( ND-GAIN ),試圖量化全球暖化現象對世界各國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是否有能力應對日趨極端的氣候。結果顯示:相較於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將受到更嚴峻的挑戰。
開發中國家將深受其害
該指標主要著重於兩個面向:一國因氣候變遷而受到災損的傾向 ( Vulnerability,V ) 及該國在災損發生前所做的預防與準備 ( Readiness,R )。每個面向又各分為三個部分,從而得出一個數值介於 0 至 1 的成績。
V 主要圍繞在食物、飲用水、醫療、生態資源、居住區位及基礎設施等六項與民生相關的議題上,包含該國因未來氣候變遷而遭受災害的風險 ( Exposure )、預期的受損程度 ( Sensitivity ) 以及在災害發生後的應變及動員 ( Adaptive capacity )。在此項中:趨向 0 表示該國最不可能因氣候變遷而蒙受災損或所受災損極小;趨向 1 則為極易受到衝擊與重大損害。
R 則考慮該國在經濟、政府管理及社會各個面向,針對未來極端氣候所做的準備。在此項中:趨向 1 表示該國有完善的條件與環境以確保相關的預防措施與投資能有效落實;趨向 0 則表示缺乏或難以實際付諸行動。
[related-post url=”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nt/氣候變化-改變-全球氣流-引發-極端-天氣現象/”]多國表現
ND-GAIN 即是以上述兩個成績評估一國在面對未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挑戰時可能的表現。其中位於高緯度地區,如北歐、西歐及北美洲的已開發國家表現亮眼;位在低緯度地區,如非洲、中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等開發中國家卻敬陪末座。
最安全的五個國家分別為挪威、紐西蘭、瑞典、芬蘭和丹麥,當中四個為發達的北歐國家。而面對氣候變遷最脆弱的五個國家,則分別為非洲的查德、厄立特里亞國、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及中非共和國。
人為因素大於地理因素
頻率降低但強度增強的熱帶風暴、降雨間隔拉長使得副熱帶高壓壟罩地區的乾旱情形更加嚴重、短時間的強降雨卻又造成水澇,不難想像低偉度國家的多災多難。但溫室效應的影響遍及全球,除了永凍土層的融解或有助於少數北極圈內國家外,南歐、美國加州及澳大利亞日益頻繁的熱浪、旱災與森林大火,近日重創美國德州主要城市休士頓的哈維颶風,「獨厚於特定地區或國家」的說法似乎過於武斷。
事實上,若我們仔細觀察 ND-GAIN 兩大面向的六項指標,不難發現除風險一項取決於先天地理條件外,其餘諸項皆可透過人為方式改進。而這也突顯出研究團隊的巧思:除了節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期減緩全球暖化的強度外,具備完善的應對策略與事前的充足準備,才能真正挺過這場正在發生中的全球性災難。相反,戰亂、貪腐及經濟崩盤等種種不穩定因素,則使得一個國家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顯脆弱。
參考資料: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s Environmental Change Initiative. ND-GAIN Index.
- Chen, C., Noble, I., Hellmann. J., Coffee, J., Murillo, M. and Chawla, N. (2015, November).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Global Adaptation Index—Country Index Technical Report. ND-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