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二疊紀大滅絕後7.5萬年,陸地生態系統快速恢復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約 2.52 億年前)是地球史上最嚴重的生物滅絕,導致 80% 以上的物種消失。然而,中國新疆南陶洞溝地層的新化石發現顯示,部分陸地生態系統在滅絕後 7.5 萬年內迅速恢復,比過去認為的百萬年恢復期快了十倍。
此次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團隊主導,分析該地區的植物、四足動物與微化石記錄,發現當時仍存在針葉樹森林與蕨類草原,顯示當地植物群並未完全消失。研究發現,該地層孢子和花粉物種的滅絕率約 21%,遠低於同期的海洋生物滅絕率,說明許多植物可能是短暫遷徙,而非完全滅絕。
植物是短暫遷徙,非完全滅絕。
此外,科學家發現該地區在滅絕後短時間內已支持 麗齒獸(Lystrosaurus) 等草食性動物,以及掠食性時龍類(Chroniosuchians),顯示複雜的食物網已迅速建立。研究認為,這與當地穩定的 半濕潤氣候與每年約 1,000 毫米的降水 有關,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這項發現顯示,即使在全球性滅絕事件中,仍可能存在局部生物避難所(refugia),讓生命得以延續。研究人員指出,在當今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下,這些「生命綠洲」的發掘對於生態保育至關重要。這項研究已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圖片來源:D.H. Yang(CC BY 4.0)
參考論文:
Refugium amidst ruins: Unearthing the lost flora that escaped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