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藝術文創

從因努伊特人 616 種『雪』之名,看見語言與文化的深層連結

「因努伊特人(又譯因紐特人)有上百種描述雪的詞」這句話你可能聽過,也可能以為是神話。現在,科學證實:這是真的!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分析了 616 種語言與 1,574 本雙語字典,發現語言詞彙真的會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重心。

研究團隊利用電腦計算,統計出哪些語言在特定主題上詞彙特別豐富。結果顯示,加拿大東部的因努伊特語在「雪」這個分類得分最高,詞彙包括 kikalukpok(在硬雪上吵雜地走路)與 apingaut(初雪落下)。阿拉斯加的幾種原住民語言和蘇格蘭英語(Scots)也在前 20 名之列,像 fuddum 就是「間歇性飄雪」的意思。

這項研究也證實其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典型連結:蒙古語對馬有多種描述,日語有大量關於味道與義務的詞,印地語則擅長表達「愛」的多種情感層次。

即使稀少也發展出細緻表達

這四張圖顯示語言中某些詞彙的使用頻率,與當地環境條件(如氣溫、降雨、風速)或生存方式之間的關聯性:
(A) 溫度:像「snow(雪)」這類詞在寒冷地區的語言中較常見,而「fruit(水果)」或「mango(芒果)」則與高溫環境相關。
(B) 降雨:使用「rain(雨)」一詞的語言通常來自多雨地區;如「umbrella(傘)」或「roof(屋頂)」也出現在此類語言中。
(C) 風速:與強風環境關聯的詞包括「chimney(煙囪)」與「wind(風)」,而「jungle(叢林)」等則與低風速相關。
(D) 生存方式:像「meat(肉)」、「fire(火)」與「hunting(狩獵)」等詞與狩獵採集文化有關,而「garden(園藝)」、「crop(農作物)」則較常出現在農耕語言中。圖中的淺灰與深灰柱代表詞彙與環境條件之間的負相關與正相關,越靠左右兩端表示關聯性越強。(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不過,也有讓人意外的發現。例如,來自南非的 Nyanja 與 East Taa 等語言對「雨」的詞彙極為豐富,儘管當地降雨並不特別多。研究指出,這可能因為雨水在當地生活中極其珍貴,即使稀少也要發展出細緻的表達,例如 East Taa 中的詞語可用來向雷神祈雨。

此外,太平洋島語如馬紹爾語(Marshallese)也在「氣味」這一領域展現語言魅力,像 jatbo 表示「濕衣服的味道」,aelel 則形容「魚腥味殘留在手上或器具上」——為過去學界極少涉獵的語意領域打開新視野。

研究者強調,雖然這些結果有趣,但也提醒讀者不要過度簡化、誤解語言與文化的關係。語言確實是通往文化世界的窗口,但每個詞背後,也可能藏著豐富歷史與多重意義。

此研究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 (CC BY 4.0)  

圖片來源:PNAS (CC BY 4.0

參考論文: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lexical elaboration across languagesPNAS

延伸閱讀:
1、不再需要鹽或鏟子來鏟雪?研究人員開發出「自加熱」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