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鱷類家族如何挺過兩次大滅絕?研究揭曉生存關鍵是「靈活性」
由美國中奧克拉荷馬大學與猶他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現今鱷魚、短吻鱷與印度鱷的祖先──鱷形類(crocodylomorphs)──在過去 2.3 億年的演化史中,成功穿越了兩次重大物種滅絕事件,靠的是牠們高度彈性的生活方式,包括廣泛的食性與多樣的棲地選擇。
研究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團隊分析了來自四大洲、七個國家的 99 種已滅絕鱷形類與 20 種現存鱷類的頭骨化石,並比對 136 種哺乳類與蜥蜴類食性資料,重建這群動物的飲食生態(dietary ecology)。
結果顯示,那些在地球歷史上兩次大滅絕──約 2.01 億年前的三疊紀末與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倖存下來的鱷形類,往往具備「雜食性」與「棲地適應力強」等通才特徵。相對之下,許多高度專化的肉食性或陸棲種類則難以存活。
具備「雜食性」與「棲地適應力強」才得以生存
研究指出,早期鱷形類在三疊紀末期原本並不佔優勢,其近親 pseudosuchians 佔據多樣棲位,但後者未能跨過三疊紀滅絕門檻,反而是少數陸地雜食型鱷形類突圍成功。之後在恐龍時代,鱷形類演化出水棲、陸棲、草食與超級肉食者等多樣生活型態。
然而到了白堊紀晚期,鱷形類多樣性再度減少,僅剩擅長半水棲、雜食的類型延續至今。今日的 26 種鱷類幾乎都是半水棲通才,顯示這種生活策略在環境劇變下具有優勢。
這項研究補足過去以哺乳類為主的大滅絕研究視角,突顯鱷類這群「活化石」背後其實藏有高度演化彈性。團隊成員強調,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哪些生態特徵可能提高物種在當今第六次大滅絕浪潮中的存活機率,並呼籲應重視鱷類的棲地保育價值。
研究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Jorge Gonzalez (CC BY 4.0)
圖片來源:Palaeontology. (CC BY 4.0)
參考論文:
1、For a while, crocodile: crocodylomorph resilience to mass extinctionsPalaeontology
延伸閱讀:
1、巴西發現「遠古鱷魚」!三疊紀神秘掠食者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