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1億2500萬年前黎巴嫩化石重塑地下水生物演化史

科學家近日在黎巴嫩發現一種約1億2500萬年前的古代等足類甲殼動物化石,命名為 Dysopodus gezei。這種體長約1.8至2.5公分、長寬比例略大於2:1的淡水生物,屬於等足目(Isopoda)中不具寄生性的 Cirolanidae 支系,與現今部分生活在地下水系的微型掠食性等足類有顯著相似之處。

「等足目」是一群種類繁多的甲殼類動物,目前記錄超過1萬種現生種,廣泛分布於海洋、淡水、濕地甚至陸地上。其中特化為完全陸生的潮蟲(Oniscidea)就占了超過3,800種,而淡水物種也有約1,000種。Dysopodus gezei 所屬的 Cymothoida 亞目通常包括寄生魚類的微掠食者與寄生蟲,但該化石顯示其應為非寄生、自由生活的淡水型等足類。

與今日的地下掠食等足類相似


這三張圖展示了新發現的淡水等足類化石 Dysopodus gezei 正模標本的不同視角。
(a) 為標本的自然光照片,呈現其細節保存良好的身體構造;
(b) 為反射光成像,強調其體節與附肢輪廓;
(c) 為紫外螢光成像,揭示其殘留有機物的分布與精細結構。(圖/《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這次發現的兩具化石標本,分別於2003年與2023年在黎巴嫩南部 Jdeidet Bkassine 地區挖掘出土。該地地層為一系列細緻有機質富含層,形成於早白堊紀時期(約1.25億年前)的淺湖或沼澤環境,鄰近火山活動區域。該地層被稱為「Grès du Liban Alloformation」,是黎巴嫩地質中少數保存淡水動物遺跡的地層之一。

研究團隊指出,Dysopodus gezei 是罕見的早期非寄生淡水等足化石,對理解淡水等足類的演化與現存地下水生物(例如洞穴中的等足類)之起源提供了新線索。此發現挑戰了過去關於地下等足類來自海岸退縮導致的隔離演化的主流假設,暗示早白堊紀時期東特提斯地區可能早已有獨立演化的淡水等足類系統。

研究團隊強調,若未來能發現更多 Dysopodus gezei 標本,將有機會更深入比較其與現生淡水物種之間的形態關係,進一步重建其演化史。

本研究已發表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Aldrich Hezekiah. (CC BY 4.0

影片來源:Schädel et a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125 million-year-old freshwater isopod shines new light on the origin of subterranean freshwater species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延伸閱讀:
1、火星驚現「地下海洋」!科學家:可能比地球上的海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