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類全基因組首度解碼 解開早期族群遷徙與社會面貌
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突破性成果,成功定序一名生活於4500多年前古埃及成年男性的全基因組,為古王國初期的族群流動與生活型態提供關鍵證據。此成果彌補了過去古埃及DNA難以保存、無法進行大規模基因研究的遺憾。
研究團隊從埃及開羅南方265公里Nuwayrat村出土的個體牙齒中提取DNA,利用先進遺傳技術排除現代污染,並完成全基因組分析。結果顯示,該名男性的大部分祖源來自北非古人,其餘約20%基因則源於肥沃月灣(即今日伊拉克一帶的美索不達米亞)等西亞地區。
這一證據首次以基因學角度證實,古埃及王朝形成之際,確有外來族群自西亞遷入並與當地人混合,過去這一推測僅能依靠考古器物判斷。研究人員也強調,若要全面理解當時埃及族群多樣性,仍需更多個體的基因組數據加以補充。
當時新引進陶輪技術 手藝精湛
a. Nuwayrat 個體的最終臉部復原圖像;b. 頭骨與臉部結構的虛擬重建比對圖;c. Nuwayrat 個體的部分完整骨骼遺骸。圖片來源:Whole-genome ancestry of an Old Kingdom Egyptian
除基因分析外,團隊還根據該個體牙齒的化學信號,確認其成長於埃及本土。進一步骨骼檢測推斷,他生前約成年,身高體型適中。骨骼特徵則揭示其職業與生活方式:骨盆明顯增大,雙臂有大量往復運動痕跡,右腳有嚴重關節炎,推測其職業極可能為陶工,且與當時新引進的陶輪技術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該個體被賦予高等級的葬禮,這在陶工等勞動者階層並不常見,可能顯示其手藝精湛或因其他原因晉升社會地位。
參與研究的Skoglund博士表示:「這次的古DNA解碼讓我們首次得以用基因學方法還原早期埃及人的族群流動史。」主筆Jacobs博士則補充:「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古埃及DNA樣本出土,進一步釐清西亞族群何時大規模進入尼羅河流域。」
這名個體於1902年出土後被捐贈至利物浦世界博物館,並歷經二戰轟炸而倖存。其生命與遺骸,跨越千年與戰火,如今終於能以現代科學之眼,訴說屬於古埃及平民的生命故事。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Werner Forman Archive / Bridgeman Images (CC BY 4.0)
圖片來源:Whole-genome ancestry of an Old Kingdom Egyptian (CC BY 4.0)
參考論文:
1、Whole-genome ancestry of an Old Kingdom EgyptianNature
延伸閱讀:
1、科學家發現決定牙齒形狀的基因變異,部分源自尼安德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