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開講】數位安康—蔡敦仁
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如果設計能夠為我們創造幸福與安全的生活,相信這會是一個普遍的期待。
「TIEDA誰來開講」的第一場講座我們邀請了蔡敦仁博士來和我們談談什麼是數位安康/ 福祉(Digital Wellbeing),它為什麼越來越重要。任教於國立陽明大學的他,也與我們分享了為什麼要在醫學院開設設計課程,醫學院學生如何在醫療領域落實「數位安康」的思考與設計。
你今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拿手機嗎?
在數位工具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時代,設計能夠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創造更多的未來可能性,不會在強調數位產品的便利性與黏著度的時代裡,失去主控權與創造力,是數位安康關注的焦點之一。
早在2012年, Gmail 的產品經理 Harris Tristan 就發現,數位產品的設計以抓住使用者注意力為目標,容易造成的網路與行為成癮性等問題,因此提出數位安康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讓使用者意識到許多不由自主的數位行為與習慣,是很傷害生活的。
為了讓聽眾更加理解數位安康的重要性,蔡博在講座中向大家提問:「今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拿手機嗎?」,果然大部分的人都舉起手。接著,我們一起查看每日的手機螢幕使用時數,幾乎都在6-8小時以上。但蔡博也強調,不是使用時間越長,我們越不開心或不幸福,數位安康的目標不是透過設計限制使用時間,而是透過設計讓使用者「意識到」,原來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手機上,對自己的數位生活與習慣更有自覺與理解。
你們在做的事情不是設計而是思考
數位安康重視的是使用者的幸福與安全,與有明確限制、規範的古典設計不同,是一種軟性的設計思考,雖然沒有明確規範,但透過設計者對幸福的意識去發展設計方案,設計者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否幸福,並思考如何運用這種意識去設計新產品:
- 為了使用者幸福 / 安全感的設計
- 以安全 / 美好的設計來影響使用者,協助使用者達成他們的目標
- 設計新的安全或創新,為使用者帶來更多安全性的產品
舉例來說,日本的眼鏡公司JINS 設計了一款裝有感應器的眼鏡,能夠偵測使用者的血流來判斷使用者的疲勞程度,並適時提醒使用者休息,不要用眼過度,造成傷害。
創造這類產品的起點並不是設計,而是思考,這也是為什麼近年各大醫學院積極導入設計思考的原因,雖然醫療人員不會實際做設計,但設計思考提供他們一個發現問題的途徑,例如看診流程、醫院空間等,都可以透過設計達到更好的改變。這次疫情,臺灣透過數位的方式控管口罩,也是設計思考達到數位安康的一個成功實例。
輔具人:醫學院學生的數位安康設計
蔡博以陽明大學數位安康課程中的實際作品來說明,如何觀察現象、發現問題,並進一步透過設計解決問題。「輔具人」是一件學生作品,學生觀察到雖然榮總周圍有許多販賣醫療輔具的商店,但沒有辦法在有限的空間內,簡單明瞭地向消費者示範複雜的產品種類,並提供所需的使用資訊,便設計出一款Line聊天機器人,讓使用者能直接搜尋所需商品,即時獲得產品資訊,同時也減少店家人力負擔。
雖然醫學院的學生,沒有受過設計的專業訓練,但蔡博認為同學設計的成果很好,其實所有人都擁有創造力,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跟思考方法去實現跟創造。「數位安康」的目標與未來想像,就是不斷地透過這些有意識的設計思考,在數位世界創造幸福的可能!
講座影片:
講座投影片:
https://www.dropbox.com/s/mrvegip5xli810i/Digital%20Wellbeing_2020_Talk.pdf?dl=0
更多互動體驗設計相關的活動、資訊請上:https://tieda-ixd.com/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