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大家都會偏頭痛!偏頭痛跟頭痛有什麼差?

偏頭痛讓很多人覺得跟頭痛差不多,或是一側的頭在痛就叫偏頭痛,但偏頭痛其實沒那麼簡單!根據統計,偏頭痛好發於30多歲的人,而女性發生率約是男性的3倍。有些數據顯示,女性盛行率高達24%,也就是4位女生就有1位有偏頭痛。當反覆發作時,容易讓生活和工作受影響。那麼偏頭痛到底跟頭痛差在哪?又該怎麼預防與治療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What is 偏頭痛

頭痛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兩種。原發性頭痛通常無法得知,而次發性頭痛則是某些因素造成的,像是顱內出血、顱內動脈瘤、一氧化碳中毒等等。至於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叢發性頭痛,就是原發性頭痛。

現今對偏頭痛的生理機轉仍有不明朗的地方,不過關於偏頭痛的研究基本上都和腦部血管有關。目前推測偏頭痛是腦血管擴張,刺激大腦神經未稍,進而產生的一系列疼痛、發炎反應。並且活化了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傳遞疼痛訊號到腦幹、視丘到大腦皮質,但真實的狀況還沒有被確切證據。

偏頭痛vs普通頭痛

由於沒有明確檢驗方式,偏頭痛無法藉由抽血或電腦斷層來診斷。通常會觀察臨床症狀的觀察、了解病史,來評估偏頭痛的可能。偏頭痛基本上會反覆,並伴隨脈搏搏動式的抽痛。可能還會有噁心、畏光、嘔吐、怕吵。發作時間約4-72小時,而有些偏頭痛會伴隨預兆症狀。符合以上多項症狀,就可能是偏頭痛。

預兆症狀和神經系統有關,發生在偏頭痛前或偏頭痛期間。通常會是視覺障礙,像是看到閃光點、波浪、鋸齒形。預兆會在數分鐘內逐漸產生,可能維持半小時以上,不過會逐漸恢復。有些人除了前兆症狀,偏頭痛後還會有注意力減弱、憂鬱、虛弱疲乏等症狀,需要數小時、數天才好轉。

  • 視覺預兆:看到各種盲點、閃光點、視力變差
  • 聽覺預兆:聽到噪音、鈴聲
  • 肢體預兆:四肢有刺痛感、肌肉無力、臉部麻木
  • 言語預兆:說話障礙

如何治療

醫師會依據偏頭痛的程度、頻率、治療反應…等,決定治療手段。主要方向就是改善偏頭痛的症狀、避免復發。若患者發作時,有停止活動、休息、避開光,卻無法緩解症狀,可能會需要藥物治療。

短暫輕微的偏頭痛,可使用一般止痛藥物,像是常見的乙醯胺酚(普拿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而較劇烈的偏頭痛,可能會使用收縮血管的藥物。例如Triptains,能收縮血管並阻斷大腦的疼痛通路。但由於Triptains為血清素致效劑,合併某些抗憂鬱劑時,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引起血清素症候群,要格外注意。還有麥角胺也是常見偏頭痛藥物,會和咖啡因合成單一複方。適合長期偏頭痛的患者,要在發作時服用。如果過量可能造成血管持續收縮,引起反彈性頭痛,反而會加重病情。

以上兩種藥物都會導致血管收縮,心絞痛、心臟病患者要避免使用。所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及評估病史、藥史,才可以根據處方服用。也有些藥物會用作偏頭痛的預防,像是控制心跳血壓的藥物(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

偏頭痛誘因&預防

偏頭痛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像是天氣、氣味、光源、飲食刺激,或是生活壓力、女性荷爾蒙變化、睡眠問題等。

氣味:香水、油漆、二手煙等刺激性味道

環境:天氣、氣壓變化

食物:奶酪、起司、加工食品

酒精、咖啡因:尤其葡萄酒、咖啡飲料

感官刺激:閃爍的光、太陽眩光、刺耳聲響

物理因素:高強度體力消耗例如性行為

藥物:口服避孕藥、血管擴張藥如硝酸甘油

睡眠:失眠、睡太多、時差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濃度下降,有偏頭痛病史的女性常在生理期前或期間發作,少數患者會依醫師處方口服避孕藥

壓力:工作、學業、社交壓力

預防偏頭痛的方式有規律運動,可以減少緊張壓力,也有助預防偏頭痛。可以選擇有氧運動,像健走、游泳、單車等。特別注意運動前要熱身,否則劇烈活動也可能引發偏頭痛。飲食方面,避免咖啡因、酒精、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像是優酪乳、起司、乳酪…等乳製品也可能誘發偏頭痛。最後是減輕生活壓力,放鬆身心,如此一來就能盡量避免偏頭痛發作。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台灣頭痛學會 http://www.taiwanheadache.com.tw/aboutus.asp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3.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4.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 
  5.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 Cephalalgia. 2013;33(9):629-808. doi:10.1177/0333102413485658
  6. Kelman L. The triggers or precipitants of the acute migraine attack. Cephalalgia. 2007;27(5):394-402. doi:10.1111/j.1468-2982.2007.01303.x
  7. Cady RK. Red flags and comfort signs for ominous secondary headaches.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2014;47(2):289-299. doi:10.1016/j.otc.2013.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