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裡的不速之客!白色念珠菌竟可能是「阿茲海默病」的罪魁禍首?
阿茲海默病困擾著無數家庭,而科學家們始終在探尋它的成因。最新的研究卻在一種常見真菌中找到了令人震驚的線索。這種名為白色念珠菌的真菌不僅能侵入「哺乳動物」的大腦,而且能觸發與阿茲海默病相關的毒性澱粉樣斑塊。
這一發現雖然只是在老鼠身上作出,但它暗示了一些神經退行性病患的特徵,可能起源於大腦之外的侵入性源頭。多年來,科學家在患有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白色念珠菌的痕跡,這讓一些人開始質疑外部感染是否能侵入哺乳動物的大腦,並觸發天生的免疫反應。如果這一反應出錯,它可能會引發類似阿茲海默病的症狀。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個想法,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國際研究團隊轉向了老鼠模型。他們首先將白色念珠菌直接注入老鼠的大腦。四天後,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發現,一旦進入大腦,白色念珠菌能夠觸發兩種神經免疫機制,一種是激活免疫細胞以壓制真菌,另一種則是觸發它們以至於能完全清除入侵者。
特定真菌酶能突破血腦屏障
研究中的一個關鍵發現是一種名為Saps的真菌酶,它讓血腦屏障變得更容易滲漏,允許可能流經血流的任何真菌細胞進入大腦。同時,Saps也能分解類似於阿茲海默病大腦中形成斑塊的澱粉β樣蛋白,並激活名為微膠質細胞的清潔細胞。
當這些清潔細胞的反應被故意干擾時,研究人員發現,白色念珠菌感染顯著延長。貝勒醫學院吳教授(Yifan Wu)表示:「如果我們去除這條途徑,真菌就不再在大腦中被有效地清除。」
這些初步的研究結果打開了探討認知衰退新療法的可能性。雖然目前這只是一個假設,但它與近期的一些發現相吻合,這些發現指出澱粉β斑塊是阿茲海默病的後來產物(果),而非認知衰退的原始觸發(因)素。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針對這些斑塊的治療在人體中大多無效。
研究負責人、免疫學家大衛(David Corry)認為:「這項工作可能為阿茲海默病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拼圖片段。」尚需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發現在人類和其他活動動物模型上的適用性,但貝勒的研究人員對未來能夠找到創新的認知衰退治療方案抱有希望。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新一期的《Cell Reports》期刊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論文:
1.Toll-like receptor 4 and CD11b expressed on microglia coordinate eradic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cerebral mycosis.Cell Reports
延伸閱讀: